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像火一样燃烧(文心探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8日04:32 人民网-人民日报

  

像火一样燃烧(文心探访)
像火一样燃烧(文心探访)
陈寿朋,1931年生,1952年毕业于上海俄语学院,曾任《人民中国》杂志俄文版编辑。20世纪60年代支边到内蒙古,在高校执教近40年。创作出版了《高尔基美学思想论稿》、《高尔基晚节及其他》、《步入高尔基的情感深处》等多部专著,译有《论高尔基的创作》、《最初的年代》等20余部。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在我漫长的生活道路上,高尔基一直是我心中的一团火。”高尔基研究专家陈寿朋如是说。

  2006年,是中国“俄罗斯年”,也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人民作家高尔基逝世70周年纪念日。70年,对于漫长的历史岁月来说,如白驹过隙,倏忽而逝。而对于某个阶段的文学史,却足以使之尘埃落定。回眸历史,在澄净而辽阔的光辉中,我们更容易看清我们真正喜欢什么,真正需要什么。

  “像火一样燃烧”——高尔基在文学作品中惯常的表现手法,其实也正是陈寿朋的生命和工作状态。

  高尔基1868年出生在伏尔加河畔一个木匠家庭。由于父母早亡,他10岁时便出外谋生,到处流浪。他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给富农扛过活。他还做过铁路工人、面包工人、看门人、园丁……

  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只上过两年小学的高尔基写出了他的第一篇作品——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在这篇文章后,他署名“马克西姆·高尔基”,意为“最大的痛苦”。而他的原名是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希可夫,这一年,高尔基24岁。

  在同样的年龄,高尔基这个名字照亮了陈寿朋的人生道路。百万大军渡江前夜,陈寿朋是解放军部队中无数热血青年中的一个。那个晚上,在年轻战士声讨国民党反动派迫害国统区革命青年的群众大会上,一名大学生用悲壮的声音喊出高尔基怒火般的诗句:“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霎时,高尔基这个名字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从此引导了他的一世情缘。

  “在高尔基这团火光里,我仿佛能见到高举燃烧着心的丹柯,能见到翱翔蓝天、向往战斗的雄鹰,能见到呼唤暴风雨的海燕。这团火,使人精神抖擞,使人产生勇士的狂热。尽管岁月更迭,没有一个作家像高尔基那样影响了我的一生。”陈寿朋说。

  高尔基,这位“用带血的歌喉为生他养他的俄罗斯人民的壮丽事业呼喊了一生”的伟大作家,用他笔下一个又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哺育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那在苍茫大海上展翅飞翔的无畏的海燕,那把自己燃烧的心托在手上的英勇的丹柯……都在陈寿朋的心里,掀起过滔天波澜。

  高尔基一生坎坷颠沛,饱尝人间痛苦,但他的目光却洞穿了全人类。他的精神、情感、思想、文采乃至他的生命都是属于整个人类社会的,他用他的全部,塑造了一座不朽的纪念碑。他歌颂自由、捍卫真理的声音穿透了坚硬的时间,穿透了细密的空间,一直在陈寿朋心中回荡。

  20世纪60年代,陈寿朋在内蒙古大学讲授外国文学史。他把对高尔基的浓情挚爱,融入对高尔基文学作品的形象解读和诠释。当时,对高尔基的研究还相对薄弱,陈寿朋敏锐地意识到,作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创始人,高尔基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里程碑的地位。他紧缩生活开支,倾囊订购有关高尔基和美学方面的图书、杂志。他买新书,“淘”旧书,心爱的《高尔基选集》和《高尔基剧本集》,就是在呼和浩特的古旧书店“淘”来的。

  陈寿朋兀兀穷年,秉灯夜读,在陋室翻资料、爬格子,上下求索,默默耕耘,深深地体会到了高尔基所遭遇的挫折和苦难。春去秋来,三易寒暑,陈寿朋终于完成了《高尔基美学思想论稿》,这本书在学术界引起极大反响。几十年如一日,他把蓬勃的年华和澎湃的热血付诸高尔基研究工作,把一腔心血和虔诚播洒在学府讲坛和著述上。在中国,他第一个开设高尔基研究专题课程,第一个指导以高尔基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在外国文学史中,他编写的高尔基章节占据了重要内容。“感谢高尔基伴我驱走寒夜走向春天!”

  从高尔基和他的作品中,陈寿朋发现了一个民族的力量、一个民族伟大的心灵和整个全貌。“这是高尔基带给世界的精神震撼,更是高尔基留给今天的历史回声。”无论是在万马齐喑的过去,还是在其艺术光辉被蒙上了尘埃的今天,陈寿朋始终认为,高尔基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在这样坚执中,他完成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和译著。在这些著作中,陈寿朋直面种种疑虑和思潮,独辟蹊径,独有斩获,他以充沛的感情、不懈的努力和严密的论证,引领我们步入了高尔基的情感深处,拨开近年来笼罩在高尔基身上的层层迷雾。

  “高尔基是个有缺点的伟大战士。”陈寿朋说,他试图将“一个真实的、全面的高尔基还原给历史”。他正视国内外对高尔基批评的核心问题,以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和细腻的分析,梳理出十月革命前后、客居索伦托、欣然回国、孤独的晚年等高尔基后20年的思想感情脉络。他不为贤者护短,以学者的冷静向我们描绘了一个真实的高尔基,高尔基的伟大、探索、迷误和不足都是他那个时代给予他的特征。

  时间随风而逝,隔了70年的风云变幻和世事沧桑,今天,全世界都在凭吊这位热血斗士。高尔基的文字独具风格——浓墨重彩,爱憎分明,笔势凌厉,剑拔弩张——他是一个象征,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象征。陈寿朋认为,高尔基是每一个俄罗斯人内心最感亲切的名字,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最感亲切的名字。今年年初,俄罗斯电视记者采访陈寿朋时问:“2006年是中国‘俄罗斯年’,您有何感想?”这位学者深情地回答:“高尔基永远同中国人民在一起!”

李 舫文 罗雪村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