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抱抱陌生人”别是自娱自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0日14:40 四川新闻网

  28日下午,几名年轻人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高举写着“抱抱来自陌生人的关怀”的纸牌,微笑着与主动上前的陌生人拥抱。据当事人介绍,此举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倡导陌生人之间的关怀,拒绝冷漠。但是首次活动仅1个小时左右,“北京抱抱团”拥抱活动成员被警方带到派出所教育。(10月29日《新京报》)

  虽然几位年轻人打着“拒绝冷漠”的旗号,倡导“与陌生人拥抱”,但是根据生活

常识,仅仅一小部分人“抱抱来自陌生人的关怀”,到底能直接消融整个社会多少人的冷漠呢?报道也提到,拥抱活动成员被警方带到派出所。虽然我们不好评价警方的此举是否欠妥,但警方的行为也多少表明“抱抱团”的举止是不为不少人所认可的。那么,由于缺乏市民共识这一基础,此番活动在形式上,恐怕也难以间接地吸引市民对“社会冷漠”现象更深层次的关注。

  至少,我们应该看到,姑且不论其间承载了多少社会意义,单就“抱抱陌生人”这一活动本身而言,亦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由于新闻“语焉不详”,笔者无从知道“北京抱抱团”拥抱活动成员的具体性别及相貌如何。但我们总要考虑这么一个问题:这些成员中是否包括女同胞,特别是妙龄女郎,如果一部分男士不是冲着“消隔冷漠”,而是冲着“吃豆腐”而与女同胞拥抱,甚至还长时间紧紧地拥抱,并振振有词说是“急切渴望消融冷漠”,你要拒绝吗?你又以什么理由来拒绝?

  事实上,笔者更愿意认为,不论对当事人而言,还是对大多的与“抱抱团”成员拥抱的“陌生人”而言,此举本来就与消融“社会冷漠”的公共意义没有多少关系,而更大程度上是出于个体的自娱自乐。

  眼下,大到个人骑自行车环游中国,小到个人参与一两次的人体艺术活动……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重视“曾经的体验”,越来越喜欢搞些“创意”以给压力重重的生活来点新意。对于上述的几位年轻人而言,不排除他们的此番活动仅仅缘于上述诉求的很大可能性,不然为何不多做些实实在在的行动以感动他人,努力去消隔冷漠,而选择缺乏可操作性的“抱抱陌生人”呢?

  而对过路的配合者而言,他们的迎合拥抱就很大程度上出于“拒绝冷漠”的初衷吗?根据生活经验,对于大多人而言,这是否仅出于好玩、有趣,捧捧场面呢?这值得考虑。

  需要一提的是,笔者上述的观点还只是生活经验上的判断,而非充分论据上的推断,可能亦有所偏颇。但是,至少我们应该考虑到,当下太多的个人寻求新意、寻求新鲜的个体行为,也刻意地在寻求“公益”这个嫁接点,以更好地吸引媒体及公众的眼球,而就目前新闻所传递出来的信息而言,“抱抱来自陌生人的关怀”亦不排除这个可能。

  当然,也必须说明,纯粹的个体行为打着“公益”旗号并不必然不对,但至少公众却需要对一个活动的“公益含量”或者说“公益纯量”有个清晰的认识,这样他们才好考虑是否予以充分配合。[作者:陈光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