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作家乞讨点中了圈养体制的命门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1日16:03 国际在线 |
作者:周士君 中国作家是有体制内外之分的,体制内的属“圈养”,体制外的属“放养”。享受圈养体制的著名作家洪峰,日前走上沈阳街头公开乞讨,遂在文学圈内外引起轩然大波。《成都商报》10月31日报道,洪峰走上沈阳街头公开乞讨,且在胸前挂牌表明自己的姓名和身份。在其后来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当初文化机关引进他时,说好他可以不坐班,但后来不 坐班工资便被停了。洪峰说,“我一个作家坐什么班,天天上班还能安心创作吗?”实际上,洪峰的乞讨风波,恰恰击中了当下我们对作家实施圈养体制的命门。在我们国家,愈是那些有实力的作家,往往会被文联等官办机构招至帐下,在经济待遇上采取“月供”的形式,把这些实力派作家“包养”起来。但久而久之,跟官僚机构保持同节奏运行的作家们,渐渐发现自己再也找不到创作灵感了,要么就是只能应付性地写些官样文章。更有一些“圈养”作家,由于每天就在那么一亩三分地内活动,而且耕不耕作,都是月收三五斗,轻轻松松便衣食无忧,又何必创作那些劳什子干啥?在这种“圈养”体制的优越环境中,许多有实力有才华的作家,最终只落得“泯然众人”的尴尬结局。 可是,当洪峰还欲保持自己原有的创作势头,或不想让“圈养”环境磨灭掉自身的那点“野性”或创作激情,他便不得不摆脱人在“官府”心在“野”的“圈养”形式,欲“躲进小楼成一统”,埋头自己的创作。可当他不坐班了,其同僚便难免心生艾怨,因为何以惟独他不上班,工资却可以一分不少,若其有作品问世,就更是名利双收了。同在一个机关上班,他作家为什么就能这样特殊呢?所以新领导到任,你洪峰不坐班,我就停了你的“月供”,以平息那“官愤民怨”。所以尽管有可以不坐班的契约在前,你拿工钱却不出工的好事照样有人敢给你坏掉。至此,作家欲潜心创作与呆板的圈养体制之间的矛盾,便已然明晰化或公开化了。 洪峰乞讨风波再次表明,当下政府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项,比如对文学创作采取这种“圈养”式的管理模式,其结局不仅是“管不好”,而且也“养不大”。毕竟文化艺术不是取悦权贵的宠物,而“圈养”的体制只会扼杀其初始的灵性,并最终令其暮气缠身。比如久振难兴的京剧,政府为助其复兴,曾大把大把地花钱为其“输液”,可结果是各地京剧团体照样不死不活,靠政府接济度日而苟延残喘的衰败景象依然如故。原因就是“圈养”的体制在扼杀了其活力的同时,还滋生了其原本没有的惰性。而要彻底解决此间的矛盾,便只能改“圈养”为“放养”。具体到作家创作,既然他是作家,就让其靠自己作品养活自己,因为即便洪峰等体制内作家坚持整日八小时坐班,假若其不能拿出令文化市场认可的艺术作品来,他又算哪门子的作家呢? 让作家走出“圈养”泥淖,他才能享受到“活食”的营养,反过来他才能为读者烹制出可口的美味大餐来。也只有这样,作家与其作品创作活动才能确保在一个良性循环的工作机制下运行,哪里还存在硬着头皮坐班与创作的矛盾,抑或因停止“圈养”便沿街乞讨的风波呢?
审稿:蒋丽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