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人均一元”呼唤救灾机制更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1日12:31 生活报

  本报评论员 初阳

  遭遇大风、冰雹灾害,损失超过1万元的陕西省大荔县埝桥乡黄营村的老赵最近拿到了乡政府发给的救灾款———一共9元。拿到这9元钱后,老赵不但没有感激,反而有些哭笑不得。南黄村也是“6·25”风雹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该村有人口1200多人。乡政府拨的2000元钱分到每个人那里只有一元多一点,一些群众不愿意要这钱,所以这笔钱现在还在村

会计那里,没办法发下去。(10月31日《华商报》)

  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之后,“人均一元钱”的救灾款既无法帮助受灾群众解决眼前的生活困难,更谈不到灾后恢复生产工作。农民们对这样的“救灾”表示哭笑不得也情有可原,这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无疑也是一种尴尬。以往,一些地方发生过灾害救济补偿资金被截流的事情。救灾款成了一些部门和干部眼中的“唐僧肉”,借各种灾害来“发一笔”、“狠捞一把”甚至成了某些人的“条件反射”。对于灾民来说,救灾款项的流失和缺位,无疑是“二次受灾”。

  我们不能简单地假定大荔县在救灾款的发放过程中存在上述的违法违纪行为,但如果在整个救灾款的发放过程中确实没有拖欠、挪用、挥霍、虚报和中饱私囊的情况,那就说明了一个更应引起注意的问题———我们的救灾体制有待更新。

  我国现有的救灾救济体制,大约形成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虽然在维护政治安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几十年的社会变迁,我国的物价指数、消费水平以及人们的价值、道德观念都发生了巨变。“人均一元”救灾款的现象,说明一些地方的救灾机制已经严重脱离了现实,成为一种形式主义。这种形式主义不仅严重危害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还伤害了受灾群众的感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通过救灾机制的更新使有限的救灾款项达到最优的配置、发挥应有的效果,已经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生活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