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媒体应科学配置方言资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1日13:29 人民网

  今年3月底,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公开表示,国家广电总局将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规范广播影视节目播出语言,非经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各级广播影视播出机构不得擅自开办使用方言播出的节目。①这是自去年9月13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自律公约》以来,国家管理部门对方言节目进行规制的又一次重磅出击。

  方言节目使用范围有限,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传媒资源,对普通话的推广有一定阻碍

作用,内容上也容易出现庸俗化倾向,这些是方言节目公认的缺陷。从这一点来看,广电总局对其规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否就要如相关部门表示的要“一律使用普通话”、“不得擅自开办使用方言播出的节目”,笔者不敢苟同。如此严格的规制对方言节目的发展和价值实现是不利的,而方言节目的重要存在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方言节目的重要价值

  1、多样文化传承的需要

  统一的主流强势文化,一定程度上会限制民众心智的多元发展。多样文化百花齐放,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常态和应然。大众传媒多元化的语言表达对扶持地域弱势文化,保证多样文化价值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方言节目负载并传播着多样文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从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方言负载和传递的情感积淀是非常深厚的。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方言承载着诸多历史、地理、政治等内容。每种方言都代表了一种文化生态的存在,而这种文化生态是与当地方言人群的思想、情感深深相契合的。这种情感使人们倾向于接受用家乡方言演绎的节目,并在欣赏节目的同时,实现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也正是这种源自文化生态的情感,使海外游子归心似箭,中华民族团结一体,成就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如若方言终将被普通话消解,那么方言承载的文化因子也终会因此陨落。

  作为市民文化的一种,方言本身需要保护。在普通话大一统的中国,许多富有特色的方言已经处于消亡的边缘。现在许多年轻父母和孩子的日常对话都用普通话进行,在学校等公共场所普通话的运用更是普遍,不懂父辈方言的新一代正在成长着。普通话虽有万种好处,毕竟难以穷尽各色方言文化的妙处,许多深切的含义是普通话难以精确表达的。曾经,人们为挖掘整理已消逝的语言文字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作为社会信息的传承者,媒介有义务通过创办方言节目,把这笔宝贵的语言文化留住。

  2、不同受众的需要

  一些方言区(如江浙一带)的年长者,听普通话很吃力,没有能力接受普通话节目;一些少数民族(如藏族),存在着不懂汉语的语言障碍;外来人口需要了解当地方言,迅速融入当地文化风俗,这些都需要方言节目的存在。

  科学配置方言节目资源

  方言节目优点与缺陷并举,如何恰当引导和利用,使其扬长避短,有效发挥功能,国家和媒体有关部门要进行科学的考量。

  1、方言使用“度”的把握

  在地位上,方言节目要与普通话节目平等共存。给予两者平等的竞争与发展机会,不歧视方言节目。“把使用推广规范的语言文字作为对各类节目进行全方位监督评价的重要内容”,②这样的政策规定有歧视之嫌。

  在数量上,保证普通话节目的主体地位。方言节目的局限性及社会发展要求统一的趋势,决定了普通话节目的主体地位。但是保持普通话节目主体地位的方式要科学。不能用“今后不得擅自开办使用方言播出的节目”的硬性规定来具体设限,这会减轻已有方言节目应有的竞争压力,对以后出现的方言节目也不公平。科学的做法是相关部门规定两类节目的大体比例,而不是规定具体的节目是否使用方言。例如可以规定普通话节目占频道节目总量的80%,方言节目占20%,然后在80%和20%的范围里面,允许同类方言的节目各自竞争,优胜劣汰。

  在质量上,方言节目要力求扬长避短。媒体要通过问卷调查做计量研究,看哪些节目可以使用方言,哪些节目则必须使用普通话,充分尊重受众的选择,依据需求开办和调整方言节目;内容上在保持“通俗贴近”地域特色的同时,竭力追求“大气开放”的时代精神和品质;形式上在保持灵活生动的同时,节目的语言表达和播出方式等要做到规范和严谨。

  在管理上,制定合理措施,进行科学监管。国家部门的管理应是遵守客观规律的宏观调控,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区别对待,而不是事无巨细的严格限制。目前方言节目最大的问题是节目质量不高,科学的管理应是严把质量关,建立系统的考评质量制度和淘汰制度,让方言节目与普通话节目在媒介市场的公平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2、配置细则的几点建议

  不同方言区区别对待。北方方言区的很多方言由于本身与普通话接近,受众较易接受。这类方言节目可以适当放宽限制,用卫星综合频道传播,如东北方言。如果为了各地的游子听取乡音,可以在卫星综合频道开一档方言节目。

  此外,开办方言节目也要区分地域的经济和文化水平。具有经济优势和较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地区的人们对方言节目的追捧,实质上是对家乡和自我的一种认同。③所以在经济和文化都不发达的地方,一般来说难以形成定量的受众群,建议不要开办方言节目。

  不同节目类型有所取舍。电视新闻类节目中的软新闻,可以灵活运用方言播报。如晚间新闻类节目,全家人吃着饭边聊边听,节目语言的本土化和随意性适合受众的收听状态。严肃性题材的节目中最好不用方言,以尊重受众习惯的收视心理,保持节目严谨的政治性。

  关于影视剧的语言,国家广电总局最近明确指出,电视剧的语言(地方戏曲片除外)应以普通话为主,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标准的普通话;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视剧、少儿题材电视剧以及宣传教育专题电视片等一律要使用普通话;电视剧中出现的领袖人物的语言要使用普通话。④笔者认为:影视剧语言(戏曲影视除外)应以普通话为主,但是为展现人物性格特点,丰富表现力,在运用字幕等手段配合保证非方言区受众能够接受的前提下,可以考虑方言的运用。我们已经有成功的先例:《秋菊打官司》里用了陕西方言,《孽债》用的是上海话,革命、军事题材作品中的伟人基本上都用方言。

  电视戏曲、综艺节目等文艺节目,可以充分发挥方言的特色功效。尤其在小品相声类节目中,一些方言已在受众心中形成了固定的收视心理。如果魏积安的“哎呀妈呀,伙计”改成“我的妈呀,兄弟”,受众恐怕不愿意接受;电视体育节目用方言进行解说评述会活色生香,更有魅力。例如用方言侃足球会吸引当地受众,发挥方言特长——形象到位地直抒胸臆,形成强烈的语言氛围场,极具感染力。

  特殊频道类型特别对待。少儿频道节目应该全面推行普通话。地方儿童的成长环境使之更容易受到方言的熏陶。他们学习普通话除了靠语文教学外,另一个重要手段便是大众传媒的语言影响力了,少儿频道应全力配合和满足这一需求;少数民族频道则应以当地方言节目为主,普通话节目为辅。因为少数民族应保持其民族特性,尊重其民族文化心理和对民族语言的自豪感。这也是将民族语言作为国家资源保护,抢救濒危语言和弱势方言的需要。

  注释:

  ①②杨明方:《广电总局:广播影视节目不得擅自使用方言》,来源:人民网,2006年3月31日

  ③傅庆萱:《各地方言竟上荧屏》,载于《文汇报》,2006年3月10日

  ④韦志刚:《中国方言电视节目能否继续“致富”梦?》,载于《综艺》杂志,2005年第11期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林丽臣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