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驻伊美军派“水牛”防弹车对付路边炸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1日13:29 人民网

  

驻伊美军派“水牛”防弹车对付路边炸弹
被派上前线的“水牛”防弹车

  人民网11月1日讯驻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美军士兵均把当地反美武装设置的“路边炸弹”看成头号杀手,路边炸弹目前已经造成了数千美军死伤。为了对付这种杀伤力惊人的简陋武器,五角大楼决定派遣更多的“装甲汽车”前往战区救急。这种新型车辆配有V字形的装甲外壳,能做到既抵消爆炸产生的冲击力,又减少弹片对车体造成的损伤。有关专家表示,

未来10年间,这种配有新型装甲外壳的车辆将成为美军的制式装备。据悉,五角大楼为了对付路边炸弹已经投入了大约35亿美元,积极从各个相关厂商采购全新的装甲车辆。

  据《今日美国报》报道,美军已经拥有了大约300辆代号为“水牛”和“美洲豹”的新型防弹汽车。不过,同美军现役的3.5万辆需要加装防护设备的“悍马”军用吉普比较起来,这个数字显得微乎其微,远远不能满足保证前线官兵安全的需要。资料显示,同配备简单装甲的“悍马”吉普车相比,“水牛”或“美洲豹”的身材更大,而且单价高达75万美元,几乎相当于前者的五倍。不过,厂家宣称,统计数字显示,尽管遭到了数千次炸弹偷袭,但乘坐“水牛”外出执行任务的美军士兵从来没有被这些路边“刺客”所伤。

  在更新“脚力”的同时,驻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军消耗的子弹也达到了惊人水平:平均每25万多发子弹才能消灭一名武装分子。以至于美国的军火制造商无法满足驻阿、伊美军的弹药需求,不得不从四处进口子弹。据华盛顿军事研究机构“全球安全”的负责人介绍,根据五角大楼提供的统计数字,2002年至2005年,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共消耗子弹60亿发左右,但总计才打死了2万多名武装分子。这样推算下来,美军杀死一个反美武装分子大约需要30万发子弹,即使美军“枪法”再准确点,也至少需要25万发子弹才能打死一个敌人。

  据负责指挥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美军中央司令部介绍,大约有42%的美军第101空降师受访士兵称,子弹在阿富汗属于不能及时获得补充的“紧俏物资”;还有25%的受访士兵认为,自己手中的子弹威力需要增强。另外15%的受访士兵则遇到过供弹故障,并且希望能配发可发射更大口径子弹的武器。虽然现在美军弹药工厂每天不停地生产,但是依然不能完全满足美军的需求。据悉,美国国内子弹年产量最高只能达到2亿至3亿发,这与美军一年需要5亿发子弹的需求差距太大。于是,五角大楼开始向私人军火商和外国厂家求援。

  目前,美军主要是向那些与自己采用相同系列轻武器的国家和地区购买子弹,其中包括加拿大和部分欧洲国家以及以色列。由于加拿大和以色列基本上与美国采用相同的M系列枪族,比如M16和M4突击步枪,当地的军火企业因此成为向美国销售子弹的大户。

  分析人士指出,造成美军子弹不够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美军武器发展的重点一直是重型武器,特别是先进的高技术武器装备,而轻武器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小口径武器的弹药生产和储备也明显不足。二是对伊拉克作战的消耗量剧增。今年以来,阿富汗、伊拉克境内反美武装活动频繁,美军士兵到处应战,步枪子弹的消耗随之猛涨。美政府发布报告说,5年来,美军弹药消耗量增加了一倍多,如今每年要用掉各类子弹大约180亿发。另外,为了让新士兵适应战场要求,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经常搞实弹演习,这也消耗了不少子弹。

  尽管美军抱怨“子弹不够”,可是美国方面公布的最新报告却指出,美国对伊拉克重建工作管理不善,尤其是未能妥善记录并保存专门为伊拉克安全部队采购的几十万件武器,结果造成上万件武器流入民间,成为当地美军面临的杀手之一。据悉,约有14000千件美军采购的轻型武器在伊拉克不翼而飞,其中包括13000支半自动步枪,751件轻型攻击武器和100挺机关枪。有关方面担心,这些装备可能落入了伊拉克反美武装分子手中,并且用来袭击美军和当地平民。这种严峻局面加剧了人们对伊拉克有可能很快陷入严重内战的忧虑。

  美国经济专家撰写的研究报告指出,今后白宫为伊拉克战争的所有投入将累计超过2万亿美元,这意味着每个美国公民(包括妇女和儿童)都要负担6600美元的军费开支。报告指出,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前,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曾估计战争总花费仅为500亿美元,如今美军在伊拉克多留1秒钟,美国纳税人就要多花上6300美元。动荡不安的伊拉克正在成为快速消耗五角大楼军费的“无底洞”。(高轶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