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必须打破“凡改必补”的思维定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00:01 红网

  在不少地方和部门,公务接待明显超出了“合理”范畴,成为一种不正之风,成为腐败的一种重要表现,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已到了非下大力气加以规范和改革不可的地步了。(10月31日新华网)

  关于公务接待中的公款吃喝消费,今年8月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对外公布的数据为:2004年全国3700亿元。这一数据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据《中国税

务年鉴》介绍,2004年全国的税收总额为2,37万亿元。按照这一数据计算,这3700亿的公款吃喝占到了全国税收的15%还多;另一个数据是,中央编制委员会公布,2004年底全国的公务员人数为640万,如果按照这一数字计算,平均每人吃喝5万元还多。

  为了遏止公款吃喝的无序行为,减少由此产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国家有关部门曾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制定标准、出台筵席税、推行“四菜一汤”、要求各单位对招待费进行“政务公开”等,均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并且吃风日盛,愈发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和社会关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规范日益膨胀的公款吃喝行为?新华网转载此文的作者——湖南大学廉政研究室龙太江教授提出,制度化、货币化是公务消费改革的基本取向。即:尽可能使公务消费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在合理核定的基础上以货币形式包给个人,其中易操作的消费还可以直接以货币形式发给公务员个人。

  这种方式,仍然没有跳出“凡改必补”的思维定势。“凡改必补”的模式,从近几年已经实行的情况看,无论是公务消费改革、还是非公务消费方面的改革,都很难获得社会认同。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抛开了国家的相关政策,将失范的现实消费当成改革基数,助长了私欲和腐败行为,也为获得较多个人补贴提供了条件。比如在公务用车的配置标准上,国家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但一些部门超标准配置,形成了不正常的极高消费;在公务接待中,有些人中饱私囊、甚至将日用品、生活用品也都打入招待费报账,“招待费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这样的畸形消费现状,怎么能作为“货币改革”的依据呢?以这样的依据得出的补贴标准,怎么能让公众信服?

  二是在具体操作程序上,从制定方案到批准执行,都是在利益相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实际上是自己制定对自己的改革政策,确定自己的补贴标准,花的又是纳税人的钱,既缺少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督,又缺少没有相关利益的公众一方参与。很显然,在这样“圈子”中出台的改革政策,其公正与公平性很容易遭到质疑。

  三是改革的结果,个人得到的补贴,名目多多,数额不菲。从已有的报道看,公务以及非公务的各种补贴就有车补、热补、节能、廉政建设等,如果再把公款吃喝、公费出国考察等都以现有的消费基数做参考,“合理”计算后以“补贴”的形式发给个人,恐怕要比车改、热改得到的补贴高几倍。这样仅各种补贴所得,对于一些领导来说,要比工资还多。在目前的国情下,显然是不现实的。“凡改必补”的另一个结果是,各种补贴的发放,在制度设计上除了国家机关以外,其他社会成员大多没有参与的资格。这无形中又扩大了公务员行业与其他竞争性行业以及一般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利于缩小日益扩大的社会分配差距问题。

  公务消费无序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职能由“审批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党的16大以来,我国明确了市场经济下创造财富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政府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社会目标,应当从资源配置领域中退出,转而提供公共产品,包括教育、卫生、生态环境等,强化监督和社会管理。但是,由于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冲突,落实起来非常困难。众所周知,如果政府的“服务职能”不能转变到位,公务消费就很难“釜底抽薪”。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务消费的改革,不能抛开原有的国家政策,应当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更多的从体制、制度、监督、公开、透明的层面上去改革和约束,从而打破“凡改必补”的思维定势,也许,这样的改革更加合民心、顺民意。

稿源:红网 作者:李季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