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专家应“自净” “专而守家”才对得起公众信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01:46 中国新闻网

  作为高素质的群体,专家队伍应有“自净”功能,以此显现“专家的良心”,而不是搞“象不吃相”那一套,任由同仁损害公众利益,任由个别人损害整体的形象。惟能如此,才对得起公众的信任,公众的“专家情结”才愈加笃深。

  零点调查公司最新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公众的专家情结较强。公众对教授、中小学老师、法官的信任度排在前三位。每有重大事件发生,公众总是期待专家学者们能站

出来“说句公道话”。去年11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民调显示,一半以上(58.0%)的受访者认为,专家应该站在独立的学术立场上发表言论并影响政策,另有38.2%的人把专家学者视为公共利益的代言人。

  社会学家尼克拉斯•鲁曼说,“信任,是减低社会复杂度的一种机制。”世间之事波谲云诡,因果错综,没有人是通才皆闻,没有人能慧眼悉知。在这种情况下,信任其他一些人,或听从他们的意见与建议,或仰赖他们“说句公道话”,无疑是降低事情复杂度的良途捷径。专家因为有专业的知识,有相当的影响力,历来被推崇为能够维护公众利益的群体,因而获得公众的充分信任。这,就是公众“专家情结”的由来。

  而今,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种现象:专家的公信度正在降低,公众与他们“干仗”的事越来越多。除了公众越来越“专业”,专家界别缺乏标准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专家“不专弃家”——公众眼中的专家是“专而守家”的人。“专”,拥有专业知识,即在本门本类的确有专业的研究,能够发表出真知灼见的意见;“家”,良心所安的地方,即意见发自学术良心与社会良心,而非个人的诛心。

  然而,让公众堵心的是,一些被称作“专家”的人“不专弃家”,频频发表不能体现其专业水准的言论,被公众斥之为“坐错了板凳,动错了脑子”。如房产、卫生等领域的某些专家,频频跳出来发表“不公道”的意见,替个别利益群体作“代言人”,使得公众很受伤,他们自己也饱受诟议。

  正常来说,学术良心与社会良心是一致的,人类文明进步也要求两者同向而行。人说“势利让人变傻”,这话用在某些专家头上比较贴切。这些专家的“另类言论”,如果言出有据、经得住推敲,那倒另当别论;可事实上是漏洞百出,让人都看得出是言不由衷。为了权与利等因素出卖良心,降低了自己的专业水平,玷污了学术的纯洁,实在令人叹惋——这些人哪能称得上是什么“专家”?一位教授撰文称,“信任变得复杂了”,说什么做什么都要被别人多方验证,甚至要求自我举证以取信任。正是这些“不专弃家”的言论,使得专家也产生了“信任危机”,他们愧对公众的信任,还连累了自己的同仁。

  半数以上公众怀有“专家情结”的调查结果,是对专家队伍整体素质的认可,也是对少数“不专弃家”者的提醒。笔者以为,作为高素质的群体,专家队伍应有“自净”功能,以此显现“专家的良心”,而不是搞“象不吃相”那一套,任由同仁损害公众利益,任由个别人损害整体的形象。惟能如此,才对得起公众的信任,公众的“专家情结”才愈加笃深。

  (来源:人民日报《华南新闻》,作者:成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