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那撼人心扉的297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05:43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如潮的掌声一次又一次响起。

  昨天上午,广州中山大学能够容纳700人的大礼堂内座无虚席,来自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的干部职工和大学生们一起,聆听了“大洋一号”首次环球科考先进事迹报告会。这是报告团巡回北京、上海、厦门等城市之后举行的第六场报告会。

  报告团成员之一、“大洋一号”船长陆会胜在电话中不无兴奋地告诉记者:“每讲一次,自己就被感动一次;每讲一次,思绪就会不由自主地回到那297个难忘的日日夜夜。”

  那是怎样波澜壮阔、撼人心扉的297天啊!

  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爱国心”

  向大洋进军,探索海底资源,拓展生存空间,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2005年4月2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一声长长的汽笛响过,通体洁白的“大洋一号”缓缓驶离青岛,开始执行我国首次大洋环球考察任务。历时297天,航行43230海里,跨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大洋一号”圆满完成了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生物等多学科综合考察的光荣任务。

  考察队由来自国内外20多家科研机构的96位科学家和驻扎在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30位船员组成,搭载了34个重点调查试验项目,其中6个属我国首次开展。这次环球考察面临着任务重、经验少、航次时间长等诸多困难,充满艰辛,历尽坎坷,但“大洋一号”全体船队员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他们过运河、跨赤道、横渡好望角、穿越马六甲,航迹遍布三大洋。

  首次环球大洋科考成果显著——

  共获取各类样品近万公斤,环境数据40多万个;在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开展了多项调查,履行了中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在我国多金属结核合同区成功回收了两套我国布放时间最长的锚系,获取了有关海底的温度、盐度等信息;通过在北太平洋海山区实施加密地质取样和视像调查,初步圈出富钴结壳的富矿区。

  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懈探索的伟大壮举,是我国大洋考察的重大跨越,一举实现了几代海洋工作者“进军三大洋”的夙愿。

  科学求实、勇于探索的“创新路”

  “大洋一号”执行的首次环球考察,堪称是我国高尖端深海大洋调查技术的集中展示,凝结着几代海洋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的最新成果。

  国家海洋局二所研究员韩喜球,在考察中担任两个航段的首席科学家助理。据他介绍,调查洋中脊热液硫化物资源,是此次探索之旅的重要任务。全球洋中脊连绵6万多公里,宽度千余米至数千米,在有限的时间里,在茫茫大海寻找到海底热液硫化物,犹如大海捞针一般。

  正所谓,上天不易下海更难。去年秋天,“大洋一号”来到西南印度洋洋中脊海区,这是前人从来没有涉足的地方。半夜时分,由我国自行研制的深海“集成化拖体”带着各种传感器下水探测热液异常。

  18个小时以后,仪器出水了!

  马上处理数据!

  首席科学家王春生研究员迅速发出指令。

  果然,浊度异常出现特强信号!这意味着附近有海底“黑烟囱”在冒烟,同时说明附近有热液硫化物岩丘和活生生的热液生物群。

  12月14日,考察船又来到中印度洋脊三大板块交叉的地方,那里有两处正在活动的热液喷口区。船慢慢地一寸寸地移动着,绞车操作手目不转睛地监控着从2500米深的印度洋底传回来的电视画面,灵巧地操纵绞车躲避着断崖峭壁。

  突然,一只海葵闯入了镜头。

  又一片白花花的海葵。

  接着,虾和螃蟹也出现了,还有一根黑乎乎的“烟囱体”。拖体轻轻地触了一下“烟囱体”,附着在上面的虾群“轰”地飞舞起来,密密麻麻。

  那一天,船上所有的人都兴奋不已。因为,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直接地观察到深海极端环境里生机盎然的生命现象。

  整个环球科考过程中,科学家们先后探测到了6处热液异常,其中两处异常是前人没有发现的。世界热液异常分布图上目前共有280处热液异常,现在增添了两处由中国人发现的热液异常!

  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奉献情”

  “大洋一号”上共有120多名船队员,他们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23岁,形成了一支团结、互助、有序、和谐的团队。

  恶劣的环境、高强度的劳动时刻考验着他们。每当调查仪器出现故障,船员们主动帮助排除;船员们有了困难,考察队员竭尽全力帮助解决。水手们无论刮风下雨,一刻不停地保养船体和各种调查设备,机工们在机舱顶着40℃-50℃高温,一丝不苟维修保养机器,提供船舶动力保障。

  政委张宝明回忆说,“大洋一号”曾遭遇台风影响,船员刘绍福置生死于度外,冒着随时被风浪卷入海中的危险,在积水近2米深的后甲板固定移位的调查设备,保证了设备的安全,被人称为“拼命三郎”。

  特殊的行业和辛苦的岗位,意味着船队员们要付出更多的牺牲。许多船队员一心扑在大洋事业上,先后多次执行大洋科考任务,他们中的许多人一年中与家人相聚的时间甚至不到60天。

  轮机长邹东是在启航前5天接到上船命令的。当时,家中老人卧病在床,儿子又面临中考,妻子实在不想让丈夫去,可邹东说:“我不能当逃兵!”

  “大洋一号”出航的前几天,水手冷日辉的母亲和岳父一同住进医院。70多岁的母亲拉着儿子的手迟迟不肯松开,冷日辉流着眼泪,默默挣脱了老人颤抖的手。在岳父的病房里,一向支持女婿工作的老人强忍着病痛微笑着说:“放心去吧,等你回来我就好了,我还想看看你带回的样品呢。”谁曾料到,“大洋一号”启航后一个多月,老人就撒手人寰。

  崇尚和谐、谋求发展的“和平舟”

  “大洋一号”环球航行,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和平之旅。

  在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波纳佩和牙买加的金斯敦停靠时,“大洋一号”举行开放日活动。密联邦议长、牙买加副总统等数千人到码头争睹“大洋一号”的风采,国际海底管理局秘书长南丹先生在上船参观后,伸出了大拇指。

  一位70多岁的老华侨登上大船拉着船员的手说:“我离开祖国多年。今天,我不仅听到了,而且看到了祖国的成就,我为她自豪。”

  陆会胜告诉记者,每当离开国外港口时,当地的华人华侨都自发地前来送行,码头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一刻,海外游子们对祖国血浓于水的无限深情,深深地铭刻在每一位船队员的心中。

  “大洋一号”是和平之舟,更是民族之舟,成为凝聚海外华人爱国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的一片“流动国土”。

  2006年1月9日,“大洋一号”完成了此行的全部环球科考任务,踏上了返回祖国的航程。当航行到南澎列岛时,船队员们站在甲板上翘首以盼,拉响汽笛向祖国致敬。

  “祖国,我们回来啦!”1月22日,“大洋一号”梦圆三大洋,顺利返抵青岛。

  是啊,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凯旋。

  昨天,“大洋一号”用4万余海里的浪迹,织成了一条洁白的哈达献给祖国;明天,新的辉煌将伴随着“大洋一号”,驶向更加辽阔的深海大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