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05:43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近日举行的中共青岛市九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会议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省委八届十三次全委会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共青岛市委关于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施意见》,就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问题进行了部署。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结合青岛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六中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集中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去,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科学发展,努力开创青岛更

加美好的未来。

  在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青岛实际,开创工作新局面中,当前要重点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运用物质手段与加强思想教育的关系。群众工作是我们的政治优势,又是当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做好群众工作,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涉及群众利益的许多矛盾单靠物质手段难以解决,必须有强有力的思想工作作保证。所以,我们要在强化物质手段,采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一系列措施,努力构建权利、机会、规则、分配公平的和谐社会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干部带头,注重研究社会大众心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各级领导要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保护好、发挥好他们的积极性。一方面,要对他们严格要求,使之以良好的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另一方面,要从政策制定、舆论导向等方面树立他们的形象,提高他们的威信,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好的条件和氛围。各级各部门要经常分析社会心态和群众情绪,注意了解各阶层人民生活现状和思想动向,及时掌握哪些是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及时调整政策措施,改进工作,有针对性地疏导群众情绪,引导群众正视社会、正视自身、正视他人,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把人民群众的社会公平感引向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认同感,有利于社会团结、稳定、和谐的方向。

  二是维护公平与激发活力的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坚持公平正义的社会。我们要通过改革,激发社会各阶层的创造性活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必须牢牢坚持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的目标,它们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两根支柱。当前,一方面要通过改革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构建塔型创新体系,提高资源配置使用和市场运行的效率,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创新创业空间,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另一方面要提高分配调控能力,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改善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加强和改进社会公共服务,发展社会事业,维护社会公平。

  三是民主与法治的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民主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让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各种积极因素得到充分调动;就是要有效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确保社会的稳定团结;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各个方面群众的利益。说到底,和谐社会就是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还要求实行法治。和谐社会要求社会依照既定的法律规则有序运行,反对社会的无序化与无序状态。依照法律规则来治理社会,人们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社会就有了和谐的基础。所以,各级干部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民主执政的水平,强化民主的理念和能力,学会在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的社会背景下,运用民主的办法解决民主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懂得民主的结果最终体现的是群体意志而不是完全满足每一个体的意愿,从而学会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同时,我们在教育群众遵纪守法,自觉做到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同时,也要提高自身依法执政的水平。

  四是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的关系。真正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利良性互动的社会,是国家的行政管理与公民个人的自主管理相统一的社会。目前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沿用着过去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社会管理体制,这同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清晰的思路: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总要求,坚决克服一切恩赐思想和包办代替的做法,在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管理社会的效能的同时,善于通过村民自治、社区自治组织,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以及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和各类群众代表会议等,形成社会管理的整体合力。 本报评论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