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修了小巷,让老房子焕发青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06:07 杭州日报

  

修了小巷,让老房子焕发青春
在背街小巷整治过程中,学士坊别墅建筑也得到了修缮保护。记者 李忠 摄

  “现在走出家门口,眼睛都亮起来了。”在小营花园住了60年,80多岁的何老太第一次用“眼睛一亮”这个词来形容自家门口。这处位于上城区繁华地段的百年老建筑,经历了岁月沧桑、几度变化后,在背街小巷改善过程中,又焕发了昔日光彩。

  本报讯(通讯员 唐敏 见习记者 杜悦)小营巷在杭州很有名,因为这是毛主席到过的地方。现在,小营巷纪念馆、钱学森故居等一批纪念馆堂,还在讲述着过去的辉煌,时不时吸引着慕名前来的游客。从小营巷口走出去几十步,就是个小花园,一座亭子,几棵大树,风景算不上特别优美,但供周围居民散步纳凉、谈笑嬉戏,已经足够。

  小花园旁就是两排名为小营花园的房子了。虽然名为“花园”,但原先的风景,实在让人摇头。

  “都是上百年的老房子了,外墙早就斑驳、脱落,瓦片也残缺不齐,木窗、木门早就腐朽。外面的路是泥路,一下雨就积水,老房子里随处搭建,一片乱糟糟。”上城区背街小巷改善办的封春林,就住在附近,对小营花园的状况一清二楚。他说,最糟糕的是,老房子不带卫生设施,附近又没有公共厕所,居民生活实在不方便。

  今年,背街小巷改善工程开进小营街道。坑坑洼洼的泥路修好了。这只是第一步,改善办的工作人员,要让整片建筑亮起来。

  亮,用什么颜色?外墙全刷成白色,清爽、干净。残缺瓦片一一换下,簇新的黑瓦盖上屋檐,粉墙黛瓦,就是那个样子。大模样改善了,细枝末节也不放过。木窗覆上原来的朱红色,顶上还盖一古色古香的雨篷,有点味道了。破烂的木门包上不易腐烂的材质,等粉刷完毕,又是另一番风景。新的公厕也修起来了,老百姓最迫切的问题得到解决。

  “周围还要添些绿化,等到11月底修缮完毕,这里就是一片古色古香的老建筑。”封春林说。

  保护古建筑,挖掘历史碎片,在背街小巷改善过程中,随处可见。破破烂烂的老建筑随着小街小巷一起被修葺一新,沉睡的历史被唤醒。

  学士坊就是一个例子。这处因纪念苏东坡大学士而命名的建筑物,原来是四幢精巧别致的法国式楼房,人字形的尖屋顶上竖着壁炉烟囱,宽阳台里是落地式的小格钢窗。花饰围墙、乔木绿阴楼台。教育家俞子夷、作家陈学昭先后居住于此。但随着岁月变迁,原来的四幢小楼如今只剩其二,对称格局被打破,周围更是堆满拆迁留下的建筑垃圾,就连门口学士坊的“学”字,也已经残败,留下“士坊”两字,让人无从寻觅。

  这次学士路的背街小巷改善工程,把学士坊的修缮也纳入进来。砖木结构,青灰色调,学士坊的老味道呈现出来,门口的“学”字更不能少啊。工作人员用纸拓出印子,再铸成字模,总算恢复了“学士坊”的原样。再把周围一拾掇,老房子风韵犹存,不少人路过此地都会驻足看上两眼,城市历史就这样得到记忆。

  安吉支路里有两幢民国时期的独立式二层欧式历史保护建筑,留存着近代殖民文化与传统文化碰撞的遗迹,在征求居民意见后,这条靠近西湖的小巷将被打造成闹中取静的步行道,散发出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的味道;元宝巷靠近胡雪岩故居,在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下,为增添古巷历史风韵,整治中将路的两边设计成各半米宽的鹅卵石路面。为广泛采纳居民的意见,施工队把八种不同的鹅卵石铺到路上,请居民来选择最后使用哪一种。有了自己来选择美丽的权利,家门口自然就亮了起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