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自己家园自己建——贵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入佳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10:01 贵州都市报

  日前,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以“全面小康与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2006第二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贵阳市政府近几年首先提出了解决基础设施的“十字方针”,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等等,为农村产业、经济、教育等奠定了物质基础,又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的家园自己建”原则,培养农民自强、自立精神,从而产生农业产业化、农民增收等一系列令人惊喜的连锁反应,促进了贵阳市全面小康与新农村建设,这种模式受到参会代表广泛关注和认可,顺利当选“中国十大政府创新典型”。

  贵阳“十字方针”全国创新典型

  “2006第二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组委会推选全面小康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十大政府创新典型”,目的是独立评估和表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的政府典型,进而发现在新农村建设期间制度创新、机构改革和公共服务中的先进事迹,宣传、交流并推广地方政府创新的先进经验,并进行研究和理论总结。同时,鼓励地方党政机关进行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改革,全面推进基层治理与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近年来,贵阳市政府的“十字方针”在全面小康与新农村建设中取得可喜成绩,贵阳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辅相成,协调推进,“十字方针”的内涵和外延逐渐显现。贵阳市成为全国创新典型,顺利当选“中国十大政府创新典型”。

  路通了,水电有了农民自己建设新农村

  路通了,有水有电了,农村产业、经济、教育等等的发展才会更加顺利。近年来,贵阳市政府针对山区没有道路、水、电的农村,提出了“十字方针”,即从“水、电、路、气、房、林、电视、电话”等农民生活急需的十个方面入手,下大力气整治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农民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从2001年开始,贵阳市政府用三年时间,动员全社会力量,筹资4.45亿元,完成了37562户农村茅草房改造任务,使15万贫困农民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的茅草房;实施了农村“四改一气”工程,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快速稳步推进,建成沼气池8.8万口;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得到加强,累计造林4.53万公顷,封山育林2.38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5平方公里,建成了110个生态经济示范村。贵阳市农村学校全面实施了小伙房、小基地、小厕所“三小工程”建设,加大危房改造力度,新建校舍23万多平方米,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改造乡镇卫生院27个,建成村卫生室80个,覆盖农业人口57.74万人。在农村建设中,市政府出钱,出材料,农民出工出力,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公。农民不会修路没关系,政府找专家来指导示范。政府充当的角色是,基础设施的投资者、农民自己做不了的事情的担当者、组织者、文化建设者;农民自己是建设者,出工出力、修路建房、生产劳动。农民永远是主体,政府则是引导和扶持,把农民急需却办不到的事情解决好,为他们积极的生产劳动提供可能。

  种菜、栽花、喂牛都搞产业化

  “十五”期间,贵阳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目标,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蔬菜种植方面,进一步扩大蔬菜种植面积,以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形成了一批规模大、效益好、辐射宽、示范广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

  在花卉、果树种植方面,优质果树种植面积达17万亩,鲜切花生产能力达8000多万枝,中药材种植面积2万多亩,野生中药材抚育1.5万亩,使优势农产品逐渐向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集中。

  在发展畜牧业方面,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到2005年,存栏奶牛达7524头,年出栏肉禽500万羽,年出栏优质生猪180万头。

  同时,贵阳市政府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截至2005年,共发展龙头企业142个,其中:种植业21个、养殖业17个、加工业40个、流通业12个、制药业52个,有国家级龙头企业4个、省级龙头企业12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8个,建立专业经济合作组织300多个,使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有效缓解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促进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学技术、学科技农民成为主力军

  贵阳市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培育新型农民,把农民当作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首先提高农民和村干部的基础。为了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职业技能,贵阳市从2002年开始实施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农村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搭建了一个新平台。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定向招生、定向培训、定向就业”的办法统筹城乡就业,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各种培训,农民科技意识普遍增强。

  贵阳市五年累计完成农民技术培训120万人次,绿色证书培训4.3万人,其中有3.8万人获得绿色证书;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18万人次,非农技能明显提高,就业本领得到增强,有10余万人常年在外务工就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搞优质农业农民人均增收千元

  近年来,贵阳市坚持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使农村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贵阳市采取财政贴息资金、信用社发放贷款的方式,发展养殖小区200个,辐射带动农户1.25万户,户均增收达1500元以上;发展非洲菊、康乃馨、玫瑰等鲜切花基地4个,建设花卉大棚1270个,辐射带动农户800余户,户均增收4000元;建成了面积达28万亩的四个特色蔬菜产业带,实现蔬菜总产值12.5亿元;建成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1个,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初步形成了以果树、中药材、花卉、生态畜牧业等为主的八大优质农产品产业带。

  通过“十五”期间的努力,贵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2104元上升到2005年的3135元,增长了49%,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5个百分点。作者:姜虎 袁有良 郭鸿静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