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创新正处在“破茧前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3日00:50 人民网-华东新闻

  当自主创新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全国上下都掀起创新高潮时,我们对创新、尤其是中国式创新,有了更多实践后的反思与总结。

  以国内创新环境评价不错的上海为例。

  上海创新的优势,得益于自己的良好基础、自觉的意识。我第一次接触上海创新课

题早在1994年。上海是当时国有企业最集中的一个区域,而国有企业在1994年时经济效益普遍不好,如当时上海纺织系统,生产能力强大但工艺落后,提出的出路就是创新,不创新就是等死。来自企业的这种动力既是创新最大的推力,也成为政府营造创新型城市的外在压力。

  上海创新的优势,也得益于其机制的创新。在上海,不仅重视技术创新,尤其重视建设鼓励创新的市场制度,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激励机制。这里的创新,更多是科研技术和产业技术的创新。近几年的评估中,上海在科技情报、科技信息方面的指标都在全国领先,从这也可见一斑。上海人有个观点:标准是硬的、技术是实的。因此,上海的技术交易市场做得很好,在企业和研究院所之间的紧密结合、科技转化生产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作为一座国际性大都市,上海直接联系国际市场,创新的成果容易得到商务机会。而且上海大规模的展会和技术博览会很多,也是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城市,这直接打通着企业、技术、市场之间的通道,跨国公司也愿意把上海作为展示最新技术的舞台。

  但上海也有“软肋”。其创新的不足,首先体现在创新的新兴理念。面对新形势下创新的任务与要求,企业创新的动力还显得缺失。而随着商务成本的不断增加,高科技企业对人才的旺盛需求,上海劳动力成本、工资成本、专利成本等的增长,某种意义上说, 也成为创新的负担。再加上,上海的开发区特别强调产出率、交通便利等,似乎有些像科研基地和生产区的综合体,还需要考虑怎么为创新人才和企业服务的问题。

  与国外相比,不仅仅是上海,我国大中城市在创新上都有不少改进空间。如对创新系统规划的问题、金融环境支持问题、企业如何成为创新主体问题、创新的国际规范度问题、创新系统突破问题,都需要花大力气加以提升。

  整体来看,我国创新型社会的建设,正处在破茧前夜。我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应该能迎来质的飞跃。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科研处副处长、博士,本报记者曹玲娟采访整理)

王泠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