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浙江考核干部取消引资指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3日00:50 人民网-华东新闻

  “这是我们第一次应用综合考评办法考察干部,虽然工作量大了,但很顺利。”浙江嘉兴市所辖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届末考察终于结束,嘉兴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朱静绮舒了口气。

  朱静绮提到的综合考评办法便是浙江省委组织部新发布的《浙江省市、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实施办法(试行)》。由于率先提出了“实绩考核

”指标体系和剔除了招商引资等指标,这份考评办法一经公布就引起了各界瞩目。

  “政绩考核”与“实绩考核”:一字之差的背后

  谈起这次届末考察跟以往的区别,朱静绮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有了实绩分析指标。

  “以前考察干部的形式,主要是个别谈话、民主测评,新办法设置了实绩分析指标,评价干部不再是空口无凭了。”朱静绮说,通过一些科学的量化数据,再加上传统的谈话、测评方式,可以更加全面、更加客观地了解一个干部。

  这些实绩分析指标共六大类26项。其中15项为定量指标,包括人均地方生产总值及增长率、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等,其考核由被考核对象上一级的统计、财政、国土、环保、卫生、劳动保障等部门提供数据,统计部门负责进行汇总分析;有10项为定性指标,通过民意调查进行;还有1项指标为经济责任审计情况。

  浙江省委组织部干部综合处副处长王利月,是上述指标体系的主要设计人员之一。他告诉记者,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抓紧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后,中组部就这一命题进行调研并形成了《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评价工作初步方案》等三个材料,从那开始,中组部就不再用“政绩考核”的提法,而改用“实绩考核”。

  “2005年5月至10月,内蒙古、浙江、四川三个省区被要求进行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点。目前浙江是率先完整提出实绩分析指标的省份。”王利月说。

  考核体系中,少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两大指标

  浙江“实绩考核”的关键之处,在于选取哪些实绩分析指标,又放弃哪些指标。“我们参照了三项原则,即全局性、功能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王利月说。

  2004年上半年,浙江省就进行了有关实绩考核评价问题的调研,并在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39项指标。经过去年下半年的试点后,实绩分析指标被确定为26项。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两大指标没有出现在最终版本中。

  “我们认为,招商引资不属于政府职能,是一种企业行为,因此不宜列为领导干部的考评标准;固定资产投资,其指标意义比较模糊,单纯求高或求低都不科学。”王利月告诉记者,取代一些被认为与政府职能无关指标的,是“15年教育普及率”、“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率”等省域特色鲜明、更加注重社会和谐与发展的指标。

  “选择指标的意义在于确立一种导向,包括工作导向和用人导向。”王利月说,从实绩论德才、以德才用干部,考察干部不能只看发展成绩,还要看发展成本。不考核招商引资,其导向就是,防止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不择手段地招商引资,出现把招商引资的指标分解到部门搞“摊派”或是土地“零出让”等现象。

  这一导向背后,透露出了浙江省高层对于政府职能定位的自省与反思。省长吕祖善日前撰文指出,当前存在的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显得愈来愈迫切”。

  “指挥棒”变了,政绩观能否跟着变?

  也有人认为,“实绩分析”能够起多大作用,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杭州一位退休的机关干部说:“以前,在某种程度上,提拔干部并不都是看成绩的,而是组织上说了算。”

  有关人士指出,干部考核评价的新机制应有新思维加以保障。一方面,领导干部应正确看待政绩,真正的政绩应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经得起实践检验;另一方面,用人标准必须要落到实处才能成为好标准,干部考评与干部选拔任用必须结合起来。

  王利月认为,考评办法仍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但总体来说这个办法是积极的,在一定程度上能扩大民主,提高考察质量。

  “实绩分析与考核的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发展,这种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引导下的发展。”义乌市市长吴蔚荣说,不能要求新的考评办法产生一步到位的效果,但其导向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相信几年之后,地方党委、政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会取得明显的成效,正确的政绩观也会成为政治生活中的常态。

  “今后,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绩指标将通过民意调查进行考核,如行政效率与服务水平、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水平。老百姓看不见的指标,如地方政府债务负债率等,将通过数据量化考核。”吴蔚荣说,这种“指挥棒”,将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制度尝试。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新华社记者 胡作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