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泛监管偏好”抬高公众生活成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3日03:09 东方早报

  近来中国一些地方部门出现了一种新的偏好,我将其称作“泛监管偏好”。哪个地方食品或者药品安全出了问题,地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或者药监部门立即表示会“增加监管环节,杜绝类似事件再发生”。据报道,为保护公众健康,防止类似福寿螺、瘦肉精引发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11月全国有20多部地方法规生效以加强农产品质量的监管,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某行业出了问题,主管部门表示加强监管或增加监管环节,这似乎是一个顺理成章的制度设计逻辑。市场真的有监管漏洞的话,加强监管可以解决问题;如果问题不是出在监管上,“增加监管环节”虽不对症但总不至有什么坏处。

  许多部门所以有“泛监管偏好”,动辄叫嚷着要“加强监管”,正像开补药之于医生一样,既增加了执法利润,又不会有被问责的危险,反正有消费者承担监管成本。然而,补药对病人真没有伤害吗?它没治好病却大大地提高了病人的治疗成本。政府规制的“泛监管偏好”正如医生开出的补药,有可能会增加公众的经济生活成本。

  从房价到药价,如今老百姓许多生活必需品的成本为什么越来越高,很多时候原因并非出在商人的惟利是图或行业垄断上,而是出在行政部门设置的过多监管环节上———所谓监管就是盖章,每多盖一个章,商人就得多交许多费用,商人当然不会承担这种费用,而是会加到成本中转嫁给消费者。

  也许有人会反问,你要想吃到安全的食品,当然要付出更高的成本,部门加强监控就是为了你饮食更安全嘛,你得为安全付费。可问题是,不少产品质量不过关,问题并非出在“监管太少”上,或者源于既有监管者的失职导致的监管防线失陷所致。这些情况下,“提高准入条件增加监管环节”纯粹只能提高消费者成本。另一方面是,众所周知,中国式“监管”很多时候纯粹只是收费,如此“强化监管”只能给部门带来更多执法利润,而不会让消费者更安全。

  因此,“出问题就增加监管”不是一个天然正当的制度逻辑,这个逻辑必须经受“是否有必要增加新监管环节”的必要性拷问:如果已有许多监管安排,只不过是监管未能尽职,那就不能再增加新的监管;另一方面,增加新的监管必须尊重民众的意见,因为最终承受这种成本的是消费者,他们有权对监管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权衡。

曹林订阅东方早报请登陆东方早报网站或拨打 962288 或 8008208696;优惠多多、实惠多多、资讯多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