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紫禁城养心殿:满汉文化合一的政治心脏(紫禁城建筑与乾隆之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3日03:1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紫禁城养心殿:满汉文化合一的政治心脏(紫禁城建筑与乾隆之二)
养心殿全景养心殿位于紫禁城内廷的西六宫区域。自雍正朝始,逐步演变成清帝的理政之所,成了清朝廷里的政治心脏。这一过程,是由雍正、乾隆两代皇帝完成的。

  先是雍正皇帝将理政中心从乾清宫移至养心殿。雍正即位后,将原为普通寝宫的养心殿,改变成一座明间为汉式、暖阁为满式的皇帝就寝与理政合一的殿堂。

  这一改变,虽由雍正个人意志而定,但也不能视为全无依据。康熙初年时,清朝的理政中心就已从外朝,移到了原为明代皇帝寝宫的乾清宫。这种变化跟满族的生活方式有关。在关外,满族无论民间宫廷,居住方式的一个特点是“内外无别,政寝不分”。康熙初年,过惯了关外生活的老人如康熙帝之祖母等都还在世,加之当时清廷经费紧张,宫内建筑破旧者多,乾清宫政寝合一,也免去了一些麻烦。

  雍正这一次移至养心殿处理政务,相对于康熙朝来说是将政治心脏进一步向内廷转移。这种与明朝制度大相径庭的做法,可以看出他还未完全认同汉族儒家理念,仍保留着相当多的满族传统观念。

  弘历即位后,对养心殿又做了进一步改造。其中最有特点的,是设置“三希堂”。

  乾隆皇帝设三希堂,名义上是为珍藏和欣赏晋代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伯远帖》、王洵《中秋帖》,但深层的原因,则是他对儒家士大夫文化的追求。这种追求,在他写的《三希堂记》中表述得很清楚。建三希堂的起因当然是收存了王氏家族的三件稀世珍宝,但命名,却是由乾隆为皇子时的老师蔡世远的书斋“二希堂”引申而来。蔡世远是乾隆深受其惠的上书房老师,乾隆尊称他为“闻之蔡先生”。对中国传统士大夫来说,有“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的追求,但作为皇子师傅的蔡世远是不敢说出“希天”的,因此将书斋名之曰“二希堂”。乾隆却借此发挥:“人人有尽心知性之责,则人人有希圣希天之道,此或先生所云非不敢希天之意乎?……则吾之今日名此堂,谓之为希贤希圣希天之意可;慕闻之先生之二希,而欲希闻之之希亦可;即谓之王氏之帖,诚三希也亦可。”他还说,“三希为内圣外王之依,正符养心。”这样,儒家的“内圣外王”思想成为他人生的追求。

  有了这种追求,三幅稀世书法珍宝,才上升到了具有最高理想的“三希”的境地。由此,到了乾隆时期,养心殿不仅在形式上保留着雍正时形成的满汉合一的陈设风格,更赋予了它丰厚的儒家文化内涵,成为清代名实相符的满汉文化合一的政治心脏。

刘 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