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修路建桥引进电子管理方式 解决堵车难题的郑州作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3日03:17 大河网-河南商报

  

修路建桥引进电子管理方式 解决堵车难题的郑州作为
郑州交通堵塞从什么时候出现的,没有人能说得清,如果从郑州市开始筹划解决交通“瓶颈”之时算起,至今,已经有13年了,这期间,郑州市都做了哪些工作呢?

  或许,人们对以下事件还留有印象:建设“四桥一路”、引进电子监控管理系统、安装电子眼、引进咪表停车位、规划单行道、出台行人和非机动车道路违法处理办法等。

  ■策划/郭小阳执行/本报记者王海科龚瑾田霖

  [1994年]

  半年建成“四桥一路”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郑州商品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带来交通变革:公车私车一辆辆上路、公交事业和出租车行业也获得崭新发展机遇,郑州交通日趋紧张,其中金水路压力最大。

  金水路,原来被叫做金水大道,是一条长5784米、宽26.6米的柏油路,这条横贯市区东西的交通干道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难以承载市内中心五区最大的人流、车流的负荷。

  “1993年年底,我开着吉普车来郑州,路不宽但车更少,几乎就是横冲直闯。”说起十几年前在郑经历,南阳市民夏定朝眉飞色舞。

  让夏定朝更加神采飞扬的是,一年多以后,也就是1995年年初他再到郑州,居然走上了只在电视里见过的立交桥,“走到桥上,居高临下,那真叫个痛快!”

  夏定朝记忆中的立交桥,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四桥一路。1994年3月,郑州市政府宣布:为了缓解交通压力,达到人车分离的目的,在金水路上修建紫荆山、新通桥、大石桥和河医广场四座立交桥和新通桥至大石桥之间的一条高架路。

  在郑州老新闻人乔志敏提供的旧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工程建设十分高效:当年3月份宣布筹备修建,5月建设指挥部就正式成立,当月金水路沿线拆迁工作全面展开,并在短短15天内完成了涉及250多个单位总计3.9万多平方米的拆迁任务;6月,“四桥一路”工程誓师大会召开,6000余名建设者开上前线。就此,郑州现代城市交通立体化建设的帷幕正式拉开。

  此后,半年多的时间,整个工程紧锣密鼓进行。同年12月7日,“四桥一路”主体工程全面完工,郑州正式进入立交时代。从建成使用至今,十几年时间,四桥一路为郑州市疏通道路、缓解压力方面建立着功勋。

  [2000年]

  “九路九桥”盘活交通关节

  “1999年以前,郑州市车管所一天难见一辆车,1999年以后一个车管所突然就不够用了。”程一龙是老郑州了,最近几年他就靠在郑州市车管所的某服务站帮上牌人跑腿办手续挣个服务费。用程一龙的话说,要不是现在车多了,服务站就不会随之增加,他也就没有了现在的这碗饭吃。

  程一龙说的是事实。上世纪90年代末,郑州经济飞速发展,汽车保有量也大大增多。同时,作为中南几省的中心地带,郑州市交通枢纽的地位越发重要,南来北往的车辆逐渐增多。

  2000年2月,为了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郑州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畅通工程”实施工作,打出的旗号是“修好自家门前路,方便全国过往车”。2亿元工程款迅速到账,外三环道以惊人速度建成,同时还拓宽改造了内环道。同年5月,一个投资12.5亿元,在市区修建“九桥九路”的交通建设方案全面付诸实施。

  九路工程将目标锁定在郑州市环道以内九条交通要塞,分别对其进行拓宽改造,包括:航海路、西环路南段拓宽改造工程;郑花路公路(现花园北路)拓宽改造工程;东西大街拓宽改造工程;紫荆山南路工程;东风路打通工程;郑汴路拓宽改造工程;经三路新建工程;107国道郑州段交通综合治理工程;嵩山南路拓宽打通工程。

  九桥工程包括:中原路立交拓宽改造工程、城东路立交拓宽改造工程、紫荆山南路立交桥、农业路立交桥以及经三路东风渠桥工程、郑新路陇海铁路立交工程、107国道下穿陇海铁路立交拓宽改造工程、107国道跨机场路立交桥及107国道跨航海路立交桥工程、107国道跨航海路立交桥工程。

  这些工程的兴建对于构建郑州市环路网络,缓解郑州市各入市口交通压力,改善旧城区交通状况,繁荣老城区商业经济,完善城市路网,缓解区域交通压力,维护省会城市形象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1年]

  环城快速道建成通车

  陈洁,家住郑州市中原西路,在郑州市农业路东段工作。为了上班方便,2003年,她给自己买了辆爱丽舍,很遗憾的是那辆车让她不少时候很不方便。阴雨下雪,天气稍一变化,或者赶上上下班高峰,陈洁和她的爱车就几乎寸步难行。

  2001年12月26日,环城快速路正式建成通车。这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快速环路,周长43.7公里,总投资15.83亿元,7座大型立交桥,26座人行天桥。这是继“四桥一路”之后,郑州城建史上又一个规模宏大的市政工程。

  2004年,郑州市修建二环交通圈,打通农业路,连接经三路,改造桐柏北路,并修建农业路下穿铁路编组站的立交桥,将农业路和桐柏路相连,形成桐柏路—农业路—经三路—城东路—航海路—桐柏路的二环交通圈。这一交通圈的修建,大大缓解了市区交通压力。

  同时缓解的还有陈洁的压力。陈洁每天上下班都在农业路、北环、西环、桐柏路上穿梭。用陈洁的话说就是“别看绕了个远,车少、红灯少、刹车自然就少,时间和油,样样都划算”。

  [2002年]

  启用交通指挥控制系统

  “郑州市交通指挥控制系统利用的是西班牙的先进技术,目前已经投入使用4年了。”老记者乔志敏回忆说,早在2002年6月6日,他就在郑州市公安局办公楼“目睹”了一起“抢劫”案。

  当时,“110”指挥中心大屏幕清楚地显示两名女青年刚刚从郑州大学门口某银行取得巨款出来,两名歹徒尾随而至,他们抢过巨款后,驾驶大功率摩托向南逃窜。就在群众报案前,“110”指挥中心就开始指挥交巡警、防暴警、刑警进行围追堵截,10分钟后,歹徒便在漓江饭店门前被擒。

  2002年4月,郑州市公安局投资7800万元安装配备了该系统。该系统能全天候24小时监控全市68个重要地点,其中包括32个大型重要场所,15个要害部门和主要的进市入口,能科学、合理地指挥交通。“该系统的作用很多,利于破案。监控郑州市区的交通只是其中一部分功能。”昨日,郑州市交巡警支队科研所刘世中说。

  刘世中还说:“该系统由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信息诱导系统和控制中心组成,投入使用至今,已立下了汗马功劳。”

  据本报此前报道,近些年,除了硬件建设,郑州市还致力于在交通管理上下工夫,比如日益增加单行道的数量,出台“行人、非机动车道路违法暂行办法”等。“尽管有些在执行上遭遇到了困难,但是,对郑州市的交通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郑州市交巡警二大队民警杨天舵说。

  [2003年]

  正式运营咪表停车

  郑州市停车服务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梓钧在本报“堵车调查”见报后第一天发来电子邮件,就郑州的堵车情况发表了意见。他还在邮件中提供了今年5月9日他们公司向郑州市政府提出的《关于完善咪表停车管理,加快停车诱导及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的报告》。

  该报告称,随着城市机动车拥有量急剧增加,交通拥挤、阻塞和“停车难、乱停车”的严重现象,已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的交通问题。“当前,停车场的建设需要一定的周期,停车泊位在短期内不可能大量增加,而在道路上大量增加停车泊位,势必会影响动态交通的安全和畅通。因此,咪表停车收费是许多城市解决城市静态交通问题的新探索。”

  就郑州市咪表管理而言,“我公司愿意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下,不断完善自身管理,加强服务,纠正不足,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此求得广大市民的逐步认同和接受。”

  据本报此前报道,郑州市在2003年正式运营咪表停车项目,欲缓解郑州交通、停车压力,但因收费问题在去年被市民广泛质疑,接着郑州市规划局称咪表规划过期,此后咪表停车管理不再正常。

  [2004年~2005年]

  500电子眼安装服役

  “你就耐心地等一会儿吧,绿灯亮了咱们才能通过。”昨日下午,开着私家车行到经五路纬一路口,市民王先生对坐在副驾驶座上的6岁小侄女说:“你看看,路口都是电子眼,别看前头没车,也不能闯过去。”

  王先生上个月刚买的“千里马”轿车,谁知道,在上个星期穿过黄河路经八路口时没注意车压线了,被电子眼拍到了,“不知道谁想的孬主意,哎,二百块呀,一天活儿白干了。”

  郑州市交巡警支队科研所所长刘世中说,郑州市自新中国成立就设置了红绿灯,但很多市民抢信号现象严重。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0年,郑州市安装了第一批100个电子眼,但用了几年大多数都不能用了。

  2005年5月份以来,郑州市交巡警支队又在市区主要路段、主要路口安装了500个电子眼。当时安装的这500个电子眼功能不一,有的是单一功能,比如“监督”单行路段,有的是多功能的。这些电子眼主要拍摄闯红灯、压黄线、闯禁行、违章调头、超速等违章现象。

  “有了电子眼,很多路口的交通秩序都规范了,极少有司机不按红绿灯行车了。”郑州市交巡警四大队一民警说。而出租车司机梅女士反映说:“电子眼就是有威慑作用,尽管它的商业化运作模式颇遭质疑,但作用还是很明显的。”

  郑州交通建设的标志性工程“紫荆山立交桥”夜景

  本报记者时鹏/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