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十里渔港上演“古船盛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3日04:14 今日早报

  十里渔港上演“古船盛会”

  “绿眉毛”引领“哥德堡”进入舟山港

  □本报记者 郑巍/文 舟山晚报 陈炳群/摄

  高高的桅杆,古朴气派的帆船,还有热衷探寻的蓝眼睛,在等待了260多年后,昨天上午8时,“哥德堡”号缓缓驶入东方渔都沈家门。

  当船长于特嘎尔德伸出双手,步出“哥德堡”号时,他没有想到,东方渔都给了他们这样一个热情的拥抱。“非常棒的船,非常棒的城市,就我个人而言,更喜欢这样的海港小城。”昨天下午,这位北欧人幸福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他的船员们则迫不及待地从船上扛下自行车,开始在舟山的大街小巷穿行。

  “哥德堡”号寻梦渔都,而渔都的“绿眉毛”号们则在憧憬,有那么一天,他们也能漂洋过海,走向世界。

  ■中华仿古船领航“哥德堡”号

  昨天上午6时,天色还是灰蒙蒙的,记者有幸登上了“绿眉毛”号,引领“哥德堡”号入港。

  开船了!在船长张老大的指挥下,两名船员掌舵,其余5名船员迅速起帆。绿眉毛船长31米,三桅五帆,主桅高24.5米,前桅高17.5米,后桅高11.5米。5分钟后,“绿眉毛”的船帆全部扬了起来,全速开往马峙门国际锚地。

  在船头,记者和几位船员聊了起来,他们穿着传统的短打服装,显得特别精神。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船员几乎全部年龄在50岁以上,船老大已58岁了。

  “与‘哥德堡’号一样,我们也是仿古船。”据船老大介绍,绿眉毛船曾经是郑和下西洋舟师的主要船型,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直至上世纪50年代依然是浙江渔业捕捞和运输的主要船舶,随着机帆船的普及,于上世纪70年代而渐次消失,如今会开这种帆船的船员已经不多了。

  半个小时后,“哥德堡”号渐渐进入我们的视线,船员们兴奋地向“哥德堡”号挥手致意。船老大告诉记者,早在去年,他们就知道“哥德堡”号要到中国,可没想到自己能和“哥德堡”号有这样亲密的“接触”。

  ■十里渔港上演“古船盛会”

  当两艘船相距不超过百米时,慢慢可以清楚地看见“哥德堡”号上的船员,只见不少船员都拿出照相机,把这艘舟山的仿古船收进相机。记者之后在“哥德堡”号上采访时,船员都表示看到“绿眉毛”号后非常惊讶,船上年纪最大的菲力普温迪表示,虽然45年前第一次来中国,也曾看到过这样的船,但再次看到,还是觉得非常棒。

  7点半,在“绿眉毛”号的引领下,“哥德堡”号进入了半升洞海域,此时停在附近的“鉴真”号、“黄药师”号、“鹿鼎记”号等7艘仿古帆船也加入了编队,在沈家门渔港里,人们同时欣赏到从唐朝、宋朝一直到19世纪初不同时代的船舶。

  8点,一声巨响,“哥德堡”号开始鸣炮致礼,每隔两分钟,鸣炮一次,整整8响。按照瑞典习俗,8响礼炮是最高的敬意。

  15分钟后,“哥德堡”号到港了,船员扔下缆绳,10多名水手分别爬上3根桅杆,不一会儿,放下各色彩带。随后,舷梯放下,登岸的司仪身着中世纪的欧洲船长服装,站在了舷梯边,船员则兴奋地随着岸上的音乐,在船上扭动身体。

  8点半,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欢迎仪式,双方互赠礼物,在随后的一个半小时里,沈家门的居民与“哥德堡”号船员一起欣赏了舟山锣鼓、威风舞龙、妙趣横生的民俗表演。

  ■女水手和航海开销成焦点

  下午,记者在船长于特嘎尔德的带领下,采访了志愿者和轮机长,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志愿者安娜了。船长介绍,“哥德堡”号上66名船员,其中26名女性,最年轻的女性只有17岁,这在几乎清一色男船员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

  目前在读博士的安娜告诉记者,她喜欢大海,当水手让他很兴奋,虽然很苦,但是自己很愿意接受这样的考验,每天冲洗甲板、加固缆绳,乃至制作一些简单的船上工具。

  有记者问及船长这次“哥德堡”号环游的费用情况时,于特嘎尔德船长表示这些不是他所管的内容,他只要把船开好就好了。

  事实上,打造“哥德堡”号花费了3000万美元,而他们去年10月份从瑞典出发到明年回到瑞典,环游总经费差不多需要4000万美元。“哥德堡”号目前在中国大陆已停靠的广州、上海两地看,门票收入不过在几百万人民币而已,而他们选择停靠的地点又非常少,还要看当时的季节气候和风向。所以,“哥德堡”号此次环球航行耗费的金钱和精力将是巨大的,并且几乎是没有回报。

  不过,有专家称,“哥德堡”号对全球仿古帆船的建造和分析航海事业的发展贡献深远。

  ■“绿眉毛”欲参加美洲杯帆船赛

  从今天到11月5日,航行了上万海里的“哥德堡”号静静地停在渔都沈家门,接受人们的参观。但对于舟山人而言,“哥德堡”号周围的中国古帆船更是让他们遐想联翩。

  昨天,在‘绿眉毛’仿古船上悬挂的‘中国舟船文化从舟山走向世界’的横幅,船老大则表示,这艘船也曾经行程3000多海里。历经青岛、宁波、温州、泉州等9个沿海港口,走过“郑和”当年的部分航线,还到过东南亚,甚至非洲,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专程来参加活动的海军少将、造船专家郑明告诉记者,“哥德堡”号从地球的另一方来到中国、来到舟山、来到沈家门渔港,寻梦渔都,真实反映了西方对舟山海洋文化的认同。历史是面镜子,我国曾有过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代表的海洋文明,而辉煌后却逐渐暗淡,最后淹没在陆地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他表示,希望我们的中国古船,特别是有着丰富航海经验的“绿眉毛”也率先走出国门。

  昨天,舟山市普陀区副区长傅良国也向记者透露了一个“野心”,就是让“绿眉毛”参加美洲杯帆船比赛,以此来证明历史上中国的海洋文明一点也不比西方逊色。(0311101)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