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火笔画——工艺美术的一朵奇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3日05:57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古城庐州,地处江淮腹地,南北交汇,民间文化底蕴丰厚。“火笔画”,就是这民族民间艺术百花园里盛开的一朵奇葩。

  “火笔画”,又称烙画、烫画。古代烙画早年起源于西汉,兴盛于东汉宫廷,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东汉光武帝刘秀曾下诏旨,定“烙画”为朝廷贡品,史称“火针刺绣”。后来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明末清初,“火笔画”才真正走进民间,并

流传开来。

  关于“火笔画”的起源和发展,民间还流传着一个传说。相传明宣宗年间,坐落于巢湖岸边的四顶山庙中有一位和尚,他在每日诵经拜佛之余,曾以燃香作笔,烙制一些线条画作小品,修身养性、消遣自娱。此法传入民间后,有艺人改用铁钎炙红后在木、竹器上作画,并流传开来。

  “火笔画”主要用于民间床柜、桌椅、妆奁、烟具乃至折扇、餐筷等生活实用器具上,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安徽“火笔画”在历史上主要是以家族传承、个体经营、民间作坊的形态存在,解放前夕全省仅存有4家。其中以合肥刘运堂、刘祝华这一谱系影响最大。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火笔画”得到了新生,民间工艺大师刘祝华带着自己卓越的火笔画制作技艺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徒弟,传授技艺,并以其作画工具的制作命名、作画新材料的使用以及本土题材、内容的创新而使之成为江淮地区独具特色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

  “火笔画”传人刘祝华(1916—1991),艺名“柏峰”,自幼读书时酷爱书画,17岁那年迷上“烙画”技艺。随后,他求教于民间烙画大师刘运堂,最终被收为入门弟子。刘祝华在闭门拜师苦学两年后即能独立操作,但当时使用“炭球”烙画,工艺落后,小作坊生产难以维持生计。

  1955年春,刘祝华等民间艺人加入联营的“合肥市第三木器社”,负责火笔画生产。自1957年开始,厂里接受外贸部门的出口订货,生产能力逐步扩大,品种逐年增多,40多年来,火笔画产品包括大小屏风、长、方、圆型各种挂屏、果盒、首饰盒、文具盒、各种套盒、笔筒、镇纸、搁臂、台屏以及各种装饰画等几百个品种。1957年和1979年,刘祝华先后两次作为合肥市的唯一代表到北京出席“全国工艺美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刘祝华作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酷爱火笔画事业,他多次放弃优厚的机关待遇,一直坚持在生产一线担当技术指导,在30多年中培养徒弟200多名。

  刘祝华的“火笔画”代表作品有《黄山风景》、《山河壮丽》、《长夏农村农事忙》等多幅。其长子刘凯秉承父志,在“火笔画”的研究上亦有创新独到之处,其代表作品有《和平之春》和《玉兰八哥》等。在刘祝华的众多弟子中,成绩斐然的还有鲍熔、姜荣华、时联峰、张磊、吴善明、陈辉等人。

  火笔画最早是以铁钎为工具,在炉火上炙烤进行烙绘,后来随着制作工艺和工具的不断改进,由“铁钎”进而“炭球”,再到“电烙笔”。现代“火笔画”是刘祝华1958年试制成功的,他使用的专用“电烙笔”分为大、中、小型号,先进的“电烙笔”还可以随意调节温度,并配有多种特制笔头,从而使“烙画”这一古老的工艺美术创作具备了前所未有的表现力。

  安徽“火笔画”作品大多以描绘黄山名峰和合肥风景为主,其色泽深浅、线条粗细、烘染浓淡等全由腕力加以控制。传统火笔画不加任何粉饰色彩,作画时往往是一气呵成。“火笔画”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和装饰效果,加之纯属手工制品工艺,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幅作品,因此素有“中华一绝”之称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