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铜墙铁壁保安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3日05:59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再过几天,浩大的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就要举行竣工剪彩仪式。至此,短短3年间,涉及我省的14项治淮骨干工程已有怀洪新河、包浍河治理、高邮湖大堤加固、汾泉河治理等5项工程胜利完工,淮河干流河道整治、奎濉河治理、洪汝河治理、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湖洼地及支流治理、白莲崖水库、涡河治理等7项工程正在抓紧建设,淮北大堤加固、沙颍河治理也已开工。2003年淮河大水之后,由党中央、国务院掀起的治淮史上的第三次高潮,在安徽取得节节胜利!

  工程建设全面提速

  滔滔淮河水,奔腾东流去。千百年来,淮河既是哺育两岸人民的母亲河,也是时而发怒危害百姓的蛟龙。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省人民治淮不辍,特别是1991年以来建设了一批骨干工程,形成了淮河初步治理的局面,治淮成效可谓显著。在抗御2003年淮河大水中,治淮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带来巨大的减灾效益。

  但人们注意到,由于淮河尚未根治,水患特别是洪涝灾害给淮河流域人民带来的危害依然十分严重。在2003年淮河大水中,2035.8万人口受灾,因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144亿元。这场大水既验证了治淮工程重要作用,也暴露了淮河治理的不足。

  淮河不根治,沿淮无宁日,国家也难安,流域可持续发展更是无从谈起。2003年淮河大水后,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总揽全局,作出加快淮河治理步伐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用5年时间,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完成原定于2010年完成的19项治淮骨干工程建设任务。

  省委、省政府把以治淮为中心的防洪保安工程列入省政府直接调度的20项重大项目之一,列为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步阶段六大基础性工程的第一位。按照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的部署,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近期治淮工作的总体目标,到2007年底之前基本完成原定2010年以前完成的治淮任务,经过努力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流域防洪除涝体系。

  “蓄泄兼筹”综合治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了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在治淮中,我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治淮建设,着力体现以人为本,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标。

  下大力气完善淮河防洪工程体系。坚持“蓄泄兼筹”的方针,按照上控、下泄、中畅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完善包括水库、堤防、河道、行蓄洪区在内的防洪工程体系,使淮北大堤、工矿城市圈堤保护区的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转变行蓄洪区治理思路,坚持以人为本,标本兼治,还道于水,把保障行蓄洪区和淮河滩地群众的防洪安全和安居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治理淮河支流及沿淮洼地。采取加固圩堤、兴建泵站、加固扩建沿淮湖洼地外排涵闸、疏浚下游河道等综合性措施,适当提高除涝标准,扩大外排能力,减轻防汛压力和洪涝灾害。

  灾后重建和治淮建设涉及沿淮地区人民的防洪安全、行蓄洪区的人口安置、低洼地区的经济发展、工程占地和移民搬迁,无一不涉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省在治淮中,在规划思路、设计思想、建设标准、工程质量等各个环节,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把治淮工程真正建成造福沿淮广大人民的德政工程。

  多项举措确保质量

  省委、省政府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迅速将防洪保安工程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淮河治理上来,采取得力措施,动员全社会力量,坚决打好淮河治理攻坚战。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确保治淮工程前期工作到位,确保施工环境良好,确保工程质量优良,确保治淮资金使用安全合理,确保治淮任务全面完成”的“五个确保”目标。

  省委、省政府,各级党委、政府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和办事机构,切实加强对治淮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同时,明确治淮工程责任主体。市、县政府对本区域内的治淮建设负责,凡属市、县组建项目法人的,市、县政府对项目实施负总责;凡是其他项目法人的,市、县政府积极配合,提供征用土地、拆迁安置等后勤保障,负责为施工创造良好的环境。行蓄洪区移民建房工作的责任主体是县级政府,县(市、区)长是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确保这项工作如期保质保量地完成。

  各地进一步加大治淮前期工作力度,按有关部门规定抓紧编报规划设计文件。根据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前期工作经费。按照新思路、高起点、抓紧编制、修订和完善本地区的水利建设规划。加快各项水利工程设计步伐,为项目的实施创造必要条件,为后续项目提供足够的储备。开放设计市场,对具备设计招标的项目,积极推行设计招标,提高设计质量,加快治淮前期工作。目前我省承担的治淮骨干工程的设计任务基本完成,其他项目前期工作正在抓紧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