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认真做好每一天的工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3日06:00 光明网
王呈伟

  十月是丰收的季节,也是萧瑟的季节,更是让人低头思考的季节。十月的品质就这样和文学有了割舍不尽的情结,因了这个情素,人们在每年的十月会自然地缅怀已逝的英魂,默念着那些在历史上给后人留下精神财富的文化精灵——我们更有责任让那些真正的思想者在今天这个时代的民众心中活着,站着。

  鲁迅离开我们已经70年了,纪念鲁迅先生的很多盛大场面都已随着十月的尾声成为

过去,但在一些清醒者的心里,对先生的纪念才刚刚开始,或者说纪念从来就没停止过。时下的纪念不能太像运动了,符号和标语解读不了精神的深刻要义,一时的扼腕悲吟代表不了一世的坚忍和践行。清醒者在世俗人的眼中成了另类,成为病人;在这冷暖交替的季节,索性就依了此观点,作一回病人,用病中的沉静写一点纪念先生的文字。

  “生一点病,的确也是一种福气。”鲁迅先生这样解释着病人的生命状态。人生病之后,身子躲进病房,眼睛离开世间的繁杂,鼻息着病房的药味,沉静就占满了心室。在冷静面前,喧嚣只是场景,在沉思面前,热闹显得肤浅;嘈杂之声会惊扰先生沉默的灵魂。“鲁迅在当代的价值”“鲁迅在当代的意义”“我们应该怎样学习鲁迅”……扑面而来的响亮文题挤痛了清醒者正常的思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社会上依然流行着鲁迅批驳的现象,世人中也依然残存着个人的杂念和卑怯,人们因重复而疲惫,又因羞愧而无奈,在无奈和疲惫中绞痛着人生。

  不过,今天的时尚也不是没有创意,在挖掘文化品牌作为拉动消费动力的时代,人们的视线开始盯准了文化名人独有的经济效益。鲁迅的名字自然不例外,正在广而告之,居然把鲁迅请到大众酒席上来消费,虚幻的精神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物质,思想者变成了调节情调的点缀,这时候鲁迅的硬骨头和坚韧是用不到了,把“鲁迅酒”和“东坡肉”摆成一道文化的盛宴来吸引文化的人们就变成了一种时尚,真不知道享用之后,时尚人能悟出多少文化精英的底气和滋味,可现实是鲁迅在那个时代真正的思想已经和我们渐行渐远了。

  不可否认,现在写时评的人都读过鲁迅的作品,可是能像先生一样笔下涌动着智慧和胆气的并不多,能剖析国民性并让思想在践行中影响社会的可能就更少了,鲁迅是为了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走上文学道路的。今天的现实是,写的人挤在写的层面的越来越挤,躲在后边观察社会而发牢骚和泄愤的也越来越多;可世象依然复杂,人性依然阿Q,弊端依然流行。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应该是哪些人最该继承鲁迅精神,普通的个体没有继承也只是个别性的问题,而为官一任的官员和头上顶着桂冠的文化学者端坐在最能传播信息的媒体前居然展现不出一点鲁迅精神的影子,那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可悲的还有,我们学了这么多年鲁迅,依然感到自己距离鲁迅的精神越来越远,而距离鲁迅笔下卑微的形象和怯懦的性格却越来越近!试想。每一次的纪念都是把鲁迅精神抬得很高,高得远离群体大众;那么时尚的拉近,直把鲁迅的精神具化成一道赢利的风景,反而扭曲了先生的人格,弱化了精神的力量,走偏了先生已经引好的方向。我们不能再虚化他,虚幻的符号没有太大的启示作用,要知道鲁迅先生并不希望被人牢记,他在盼着自己的文字“速朽”!如此说来,可能我们从初学鲁迅就没有解决好怎么学的问题。与其热热闹闹地搞一些活动,不如坐在房间中反省自身,静下心来好好读一读先生的书,也不失为草根百姓的最好纪念方式。

  读先生的书,感受先生真率的感情,感怀他用一腔热血书写着那个时代的忧患,体悟先生秉笔直书的气度和行走到大众群体之中的责任,在历史和文化的层面对现实进行着严肃的解剖,游刃有余而又气度拿人。他捧出的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天性和良知。虽说字里行间也融入了个体人生的酸辛和奋争,但经历社会八卦炉的冶炼,早已经是火眼金睛,洞烛显微;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病中怀鲁迅达不到先生那样神驰八表,心游万仞;但人在病中通过关注自身的生命而想到人生的责任,想到民族的前景,往往较平时会深邃一点。读先生的文字能感觉到他走到学生中的身影,走进事件中的步伐,走到所有中国人面前的忧患。他不只是呐喊,他一生都荷戟前行。

  不知怎么,我很喜欢奥斯卡获奖影片《TheEnglishPatient》的初始翻译,“英国病人”而不是“英伦情人”。远离了战争的喧嚣,“英国病人“静静的躺在房间的木床上,显得宁静而闲逸,窗头的一本旧书渐渐唤起了他的思绪,战争结束了,然而,死亡并没有结束,人性的伤残依然没有在战后痊愈。这是一个民族阵痛的缩影。“病人”一词的翻译,渗透了时代的沧桑,摒弃了时尚的脂粉。

  和先生同时代的人,从鲁迅先生的去世悟出了:“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那么今天我们纪念先生就是要通过自己的人生阅读,体悟到鲁迅先生那有血有肉的文字中奔流的热血。他的眼极冷,对世间的丑恶从不放过;他的心肠极热,对自己民族的命运充满了悲性情怀。他不是冷冰冰地铸在那里的雕塑,更不是大众耳轮里回响的声音播报;他是渗透在我们身体里滋养生命的血液,是支撑着我们的躯体站得笔直的脊梁!草根的纪念就如鲁迅笔下蓬勃的野草,只有醒着的思考者多起来,才会有漫山遍野生命之光的春天。

  人因生病而沉静,人因思考而深刻,更要因纪念伟人而感受到责任的重量,从而认真做好每一天的工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