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近亲繁殖”造就“鱼缸式高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3日07:53 长江商报

  “近亲繁殖”,这个中国高校的老话题,因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顾海兵教授的一个调查,最近又重新成为热点。调查显示,987名教师中有604人毕业后直接在母校任教,占所有教师的62%;而对比调查的海外6所院校的教师,几乎没有人在取得最高学位后一直留在本校。(11月2日《中国青年报》)

  顾海兵担忧“近亲繁殖”现象导致中国最近十几年来学术创新缺乏重大

成果,平均的创新水平非常滞后于投入,他无疑看到了“近亲繁殖”带来的恶果,但“近亲繁殖”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我以为,“近亲繁殖”现象来自于目前国内高校的行政化、利益集团化。国内高校按照行政级别的不同,被赋予对等的行政资源——地方财政拨款的供给、人事制度的“准官僚化”以及教师学生数量与质量的“半计划性分配”。这种体系的显著特点是内部所有资源只呈现少量的内循环。而生态的封闭化又使得利益集团化几乎成为必然——他们可以通过“血缘”关系整合资源,确立对资源的绝对控制权,同时要求形成自上而下的科层级组织结构,下级完全服从上级,作为回报,上级对下级的考核也更多从情感、利益等非制度因素出发,这就有了屡屡出现的“考研成绩好的外校学生录不过本校学生”现象。

  于是,我们看到了“鱼缸式高校”,本校的老师学生就成了在一个美仑美奂的金色鱼缸里游的观赏鱼,安逸地享受着宁静、舒适的小环境。而来自外校的人才如果想进入,就会碰上一层无形的玻璃墙。

  只有在落后、原始的血缘、宗族社会,“近亲繁殖”才会流行。在全球教育资源日趋多元化、教育竞争一体化的今天,当一些教育发达地区的高校在内地出尽风头之时,停留在“前市场时代”的中国高校还能将“近亲繁殖”维持到几时,取决于有关决策人士是否能对高校体制进行彻底改革的决心与毅力。改革开放已经从经济基础层面走向上层建筑,这个时代命题不容我们再回避。

  毕舸(广东深圳资深评论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