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川深劳务合作模式,乡情寄托下的制度化组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3日14:43 南方新闻网

  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这两天,在深圳的四川籍外来工们,内心深处一定有浓浓的温情在荡漾,四川巴中市常务副市长雷洪金一口乡音,通过南方都市报热线问候深圳巴中籍乡亲,还就回乡创业、在深交流等方面与市民逐一沟通。而更宏大的背景是,四川省委常委、副省长郭永祥与深圳市副市长梁道行签订川深劳务协议,未来三年52万川籍劳务工定向输入深圳企业。

  作为一个曾经在深圳工作了两年的四川人,看到这则新闻,自然有份感动,有份喜悦。由于经济上的南北差异、城乡差异,一个内陆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首先会成为“劳动力主要输出区域”,去外地打工的青年们以劳动换取收入,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在相当程度上依靠于“打工经济”。不夸张地说,“经济一体化”把万里变成了咫尺,把他乡与故里的人们纳入了同一个工业化的流程中。在深务工的川籍劳务工120多万人,他们是庞大的群体,但他们又是一个个独立甚至孤独的个体。在传统的宗族、同姓及乡情关联度不断下降时,相对松散的外来务工者,需要一个制度化的组织结构,地方政府就应承担相关的职责。

  更重要的是,这种“政府-政府”的大规模劳务合作模式,可以带来深远的双赢效果。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8月发布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显示:工资待遇长期徘徊,劳工权益缺乏保障,经济增长模式面临变革等多种原因,造成珠三角地区工人短缺。这是对“民工荒”首次具有权威性的专项调查报告。在纵览专家意见和“报告”后,笔者发现有两大难题是应对“用工荒”所急需破解的。

  第一个是“中国沿海工业产业升级后大量需要高等级的劳工”。这个难题,目前获得部分的解决。许多内陆省份,开始有意识地对输出劳工进行技能培训。这情形是内陆省份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分工专业化表现。四川省与深圳市的劳务合作,按照“市场运作,政府推动”的方式推进两地间的劳务协作,不断提升劳动力市场的规模、档次和服务水平,促进两地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由于需求与供应已经预设,作为四川一方,要提供企业所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工人,就必然会在外派劳务工的知识、技能上进行系统性提升,大量职业化技能培训机构也会随着市场机遇而涌现,构成互为促进的循环体,从而全面改善以往四川劳务工“人多素质一般”的印象,形成类似“菲律宾家政人员、印度软件蓝领”的整体人力资源品牌。

  另一个难题,是如何告别以前所谓的“廉价劳动力”时代。“廉价劳动力”不但收入单薄、社会地位不高,而且缺乏足够的权益保障。在现实环境中,仅仅依靠企业自觉、劳务工所在地政府部门的日常执法,坦率说远远不够。劳资双方的对等博弈地位,需要一个强大的第三方力量介入。

  当四川劳务工输入以政府组织的形态出现,就具有了某种特殊意义——政府所掌握的行政、司法等资源,与劳务工群体捆绑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四川省政府可以完成许多劳务工单个维权做不了的事情——比如工资集体谈判、社保福利合同签订的外部监督。

  这就是乡情寄托下的制度化组织,四川可以向深圳提供符合其经济结构需要的产业工人群体,可以通过政府积极作为、建立四川籍劳务工的权利保护屏障。我相信,四川与深圳的这种良性合作,必将为更多劳动力输出大省所效仿。

  □远山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