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高校“近亲繁殖”是可忍,孰不可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3日16:24 四川新闻网

  “如果按以前的师徒辈分算可就乱了,我导师的学生也是我的老师,有的老师得叫一些资格老的博导‘曾师爷’了”。上海某高校的硕士研究生马亮如是说。由于高校近亲繁殖,师承关系不能不“错综复杂”。此前,中科大校长朱清时亦痛斥我国高校目前约六成教师毕业于本校的“近亲繁殖”,导致学生没有超越老师的勇气,严重危害创新能力。“肥水不流外人田”“不避亲”的招生腐败以及本硕连读,是造成高校近亲繁殖的重要原因。(2006年11月2日《中国青年报》)

  中国高校的“近亲繁殖”,委实已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程度。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7所大陆高校共调查教师987人,其中有604人在最高学历毕业后,直接在母校任教,所占比例高达62%。武汉一重点高校法学院拥有博士学位的37位教师中,有34人从该校获得博士学位,比例高达92%。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教师来源于斯坦福大学的比例占16.9%;英国剑桥大学的教师中,牛津大学毕业的最多,比例为10.8%。

  高校“近亲繁殖”的危害,更是不可小觑。知识传承呈倒金字塔结构,导致学术教育日益萎缩。大学之大,恰恰在于兼蓄并包,有容乃大。也只有在各种学风和流派,在各种奇思妙想,奇谈怪论的互相激荡和碰撞交流中,形成新创见,新思维。而师徒相传,近亲繁殖,全系教师大多皆可唤作“师兄”、“师徒”。在这种温和而缺乏生气的局面中,在校学生无从接受其他门派学术观点的启发,所学者少,所见者寡,视野不开阔,思路自然打不开。而固步自封,拒绝接纳的结果,只能出现代际递减和弱化的趋势,并陷入恶性循环。与人类自身的“近亲繁殖”一样,很难逃脱“一代不如一代”的命运。这可以说,正是当下中国博士生教育不如硕士生,硕士生不如本科生,而本科生相当于高中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唯师为尊,亦步亦趋,造成学术创新和创造能力的低下。学术贵在创新,贵在无框框束缚,贵在不惧怕权威,贵在敢于打破陈规陋见,贵在青出于黄而胜于蓝。而近亲繁殖,师道至尊,弟子的学术论文、职称要为尊者评定,甚至以后的学术发展和项目研发都得依附于师长,作为学生自然唯师者的马首是瞻,别说有敢于超越老师的勇气,甚至会像大观园的林黛玉那样,唯唯诺诺,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何来创新热情,何谈创造能力?

  自成一统,排斥异己,非我族类,大加讨伐,不但难以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而且助长了圈子内的学术腐败。一方面,目前,我国高校还是一个行政化大学,层层领导常常追求小圈子的利益,而不是以追求学术为目的。另一方面,一些同专业高校“南北鼎立”,绝不相互送研究生,暗中较劲,互不买账。大部分教授也都希望用自己的人,总想把优秀的学生留下,扩大学术地位和影响,以至于热衷于“近亲繁殖”,“亲上加亲”。从媒体所披露的事实看,一些学术带头人为长不尊,肆意占有学生的创新成果,甚至公然剽窃不以为耻,其弟子们缺乏“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理性和操守,不单少有直言批评和规谏者,倒是互相庇护,枪口一致对外。不仅混淆了视听,颠倒了黑白,而且助长了学术腐败者的嚣张气焰。

  “五六十年代的本校本科生现在都是名家泰斗,七十年代毕业生熬成知名博导,八十年代初的大都在权术和学术之间挥洒自如,九十年代的毕业生读研留校成为中坚,优势的基因近亲繁殖,只能变成怪物。”中国高校严重的“近亲繁殖”,其直接后果正是学术教育的矮化、创新能力的低化和学研的泡沫化。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曾称大学“人要来自五湖四海,派要出于三教九流。”成立于1991年的香港科大,教授几乎都是国外著名大学的博士,有很强的国际学术背景。该校每年选派20%的学生到内地或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地的大学交流。用张维迎先生的话说,中国的大学就算一分钱都不增加,但只要打破近亲繁殖,人才流动起来,创造的价值都会成倍增加。为此,不妨立规矩,博士生在若干年内不允许在母校从事教学科研;将一定比例的教师职位留给来自世界各地的访问学者和在读博士生。国内高校之间理应拆除壁垒和樊篱,建立正常的人才交流制度,互相荐拔优秀师生。通过制度规范,让人才充分流动起来。而终身教职和学科末位淘汰亦有助于解决“近亲繁殖”的症结。

  [作者:刘效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