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当兵年薪10万不应是大学生参军理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3日16:33 浙江在线

  2006年冬季征兵工作已经展开。前天,在广州大学城内,大学生报名非常踊跃,场面喜人。其实,大学生“投笔从戎”已经不是头一年的新鲜事儿,也不是广东一地的新鲜事儿。最近两年,北京、上海、沈阳、南京等地都出现了大学生当兵的校园新景。

  2001年9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征兵工作条例》,首次明确规定可以在高校在校学生中征兵。相应地,国家对退伍大学生复学有一系列优惠政策,在经济上,有可观的安

  补助,还有学费减免等政策,在求学机会上,也有可能获得专升本、保送读研等奖励。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大学生为前途担忧;而求学费用高昂,不少家庭为供大学生负债累累,因此也有很多大学生为现状发愁。在这样的情况下,征兵的优惠政策实足可观,大学生争相入伍便不足为奇。

  可以肯定,有一些大学生报名参军,是出自内心的军人情愫。军营文化对一部分青年人永远有其特别的吸引力,这是不争的事实。青年倒是永远不缺“热血”,不过我们得承认,在和平年代里,学生的热血更多地在为个人命题所涌动。现实生存的困境、个人发展的迷茫,任何一个稍有社会感知的人都能体会,当今的大学生身上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很难相信大学生还有勇气用未来打赌,参军入伍,其中自然包含激情,但是更多的应该是深思熟虑精细比较之后的理性决定。

  而且,军队的建设也不可能单独地建立在青年人的激情之上。军队固然在最大的程度上代表国家,国民也将很大一部分爱国情绪寄托在军队身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媒体一直渲染大学生参军报国的激情。这样做当然有利于保持军队的士气和士兵的荣誉感,但是也不能否认另外一个并行不悖的现实原则,那就是必须以各种现实的、世俗的优惠政策,来吸引青年人参军。因为对每个具体的个人来说,在决策机制中起关键作用的,并非激情,而是理性。在上世纪80年代,“当兵”一度是农村青年争先恐后的机会,因为它具有改变命运的力量。而现在,出门见世面的机会非常多,参军也就不再是农村青年唯一的出路。今天大学生参军也一样,作为大学生他们已经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在他们面前的选择越多,其理性考量的成份就越大。有媒体直称“当兵年薪10万”,可以看出,“参军”已经被理解为就业之一种。

  其实根本没必要忌讳,“军人”就是一种职业,它应该对从业者有所回报。这个职业有其独享的光荣,但是我们也不能有这样的偏见:因为它神圣,所以就不该遵循世俗的法则。其实,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保证国家军队人员充足也无非两种办法,一是法律强制,一是以优厚待遇吸引。一些国家干脆实行雇佣兵制,坦白地以高薪金高福利吸引年轻人。每个人都对国家负有责任,但是他也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最重要的是,这两者之间并不天然地存在矛盾。而且还有一些做法,可以很好地将个人的这两种责任统一起来,将国家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统一起来:例如让参军成为更具吸引力的人生选项,使之与其他社会职业公平竞争。


作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