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亲爱的石油巨头们又“上书”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3日18:00 光明网
邓海建

  石油巨头上书提天然气涨价。随着全球天然气价格谈判的日趋激烈,国内油企越来越难以承受价格倒挂带来的压力。上海东方早报记者昨日获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巨头已向发改委递交了申请LNG(液化天然气)涨价的方案。(10月30日《东方早报》消息)

  特里?哈勒有一句名言,叫做“战略不是能够在会议桌旁随随便便拼凑起来的东西

”。遗憾的是,我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战略处处充满着这样的嫌疑。“油荒”或者“气荒”其实并不可怕,这是资源有限性和需求无限性无可回避的代价——真正可怕的是,我们不能以经济学的头脑和社会学的情怀来应对它。亲爱的石头巨头们又“上书”了,如果用动宾搭配让小学生填宾语,料想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填上“涨价”。是的,他们又动议涨价了,而且理由说得那么浅显通俗——“那么便宜的价格再也拿不到了”,专业的说法叫做“价格倒挂”。问题是,我们发现了一个悖论:国际市场的天然气成本影响国内价格,一“涨”则“上书”,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么,此前国际市场油价跳水的时候,亲爱的石油巨头们为什么又集体失声、不去“上书”降价呢?

  在价格与国际接轨之前,请注意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几个语境:一是我国天然气的垄断程度远甚于石油,石油炼制和零售环节如果说尚有零星社会资本加盟的话,民间资本在天然气面前就只有“服气”的份儿,从开采到输送,是“三分天下”的;二是我国的天然气价格管制、定价体系是很具有“中国国情”的,我们的价格形成是一种“压力倒逼”机制:“涨价”成了缓冲国际天然气价格压力的不二法门,而在波动的价格信号前,亲爱的石油巨头们又摇身成了标准的“理性经济人”:是永远看涨不看跌的。于是,“上书”越来越像垄断体制下的一次次撒娇表演,郁闷的是消费者还得为这些并不高明的演技埋单。从国际市场而言,国外天然气生产企业多至上千,下游企业拥有可以兑现的自主选择权,所以涨价也好降价也罢,都是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和利益的形式;但,我们现有体制下一涨价,得利的永远只是上游拥有一定优势的垄断企业。改革不是“不提价不成活”的吧,因为真正的价格形成机制应该是一个充满经济正义和经济伦理的命题,不能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资源企业自说自画的游戏,既然是要显示资源的稀缺,那就不应让“稀缺”成为暴利的借口,越是“稀缺”的资源越是要兼顾民生福祉。

  天然气当然不是涨价不得,但以天然气为代表的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涨落大致不能淡忘了两个前提:一是要看到在中国税负居高不下的事实语境里,基础价格的上涨对民生质量的影响是空前深远的,任何资源性价格调整尤需观照社会公平,不能“涨”成社会阶层的经济断裂后再行制度救济;二是尽管我们可以借助税收等财政手段减弱资源性产品涨价对市场主体权益的诋毁,在资源性产品垄断不破的前提下,尤需以刚性制度和理性逻辑警醒其借改革之机疯狂套利的能力。

  我在思考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只见亲爱的石油巨头屡屡要求涨价的“上书”、而不见价格发改委等部门要求石油巨头还暴利于民众、减员增效的一次“下书”呢?按照权利义务对等的逻辑,处处被动的发改委难免不让人怀疑其对正态市场的理解力。涨一次价格倒是很容易,价格形成机制背后的大问题怕是难逃“越涨越乱”的谜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