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地理上感悟非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4日00:01 环球时报

  

从地理上感悟非洲
草原背后的乞力马扎罗山始终是非洲浪漫、神秘的象征。《环球时报》记者在非洲工作和生活期间,曾数次乘飞机经过一个叫阿特拉斯山脉的地方。在那里,人们能看到大海、雪山和沙漠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对于这种感受,在非洲工作过17年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总编克里斯·约翰说:“非洲不是一个地方,而是100万个地方,是100万种声音。没有任何一张照片能抓住非洲的神秘、多样性和它带给人们的惊奇。”

  撒哈拉——远古文明的墓地

  提到非洲,就不能不提被称为“沙漠之王”的撒哈拉。它雄踞北非,总面积达777万平方公里,占非洲面积的1/3。埃及、利比亚、突尼斯等10个非洲国家都处在这位“君主”的统治之下。在地理上,它将非洲分为北部以阿拉伯人为主的“白非洲”和南部以黑人为主的“黑非洲”,并掌控着非洲气候的变迁;在文化上,它见证了非洲文明的鼎盛与衰落;在经济上,它向人们提供石油,帮人们吸引游客;在很多当地人的心目中,沙与太阳一样,能够清洁人们的身心。

  沙在北非不是“点缀”而是“主宰”。本报记者在埃及参观金字塔、在利比亚参观罗马古迹时发现,这些沉睡数千年的庞大建筑之所以留存至今,是因为它们建造在撒哈拉大沙漠上,干旱少雨的气候使它们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此外,1933年,深入撒哈拉沙漠的法国骑兵队,偶然在沙漠中部的高原上发现了长达数公里的壁画群,壁画五颜六色、十分生动。有受惊后四蹄腾空的动物、有划着独木舟捕猎河马的土著,这说明撒哈拉沙漠曾有过川流不息的江河。这种沧海桑田的剧变给北非增添了一种历史的沉重感。

  在现实中,由于在撒哈拉沙漠发现了石油,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等北非国家立刻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还有一些国家靠沙漠旅游致富,如每年到突尼斯旅游的游客数量已经超过了这个国家的总人口。从气候上来讲,部分国家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不湿不燥、不冷不热,摩洛哥北部城市卡萨布兰卡最热时也不会超过30摄氏度(下同);而处在沙漠边缘的利比亚内地,正午时分能达到80多度,连鸡蛋都能烤熟。由于温差极大,北非老百姓最常见的民族服装就是长袍,其作用是防寒和遮阳。本报记者在毛里塔尼亚的努瓦迪布乘飞机时,旁边坐着一位老兄,他穿长袍、缠头巾,连脸都用白布缠住,只露出一双眼睛。后来才知道,他就是北非各国都有的“沙漠蓝人”——图阿雷格人。他说,他们常常把帐篷支在沙漠上,在黄沙上生活、睡觉,连洗脸洗手都用黄沙。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得北非人在非洲很有特点。以埃及为例,有外国人开玩笑称埃及人的性格是“IBM”。“I”是“因夏爱拉”,意思是“如果真主愿意的话”;“B”是“卜克拉”,即明天;“M”代表“马来希”,意为没关系,不要紧。这似乎在北非有一定的代表性,因为不少北非人信奉伊斯兰教,相信一切都是真主安排的;他们生性悠然,相信“耐心是美”;他们对人对事十分宽厚、豁达,往往会让人想起那件鼓着风的大袍。

  热带雨林——西非的财富

  从北非往南一过撒哈拉大沙漠,地面上的景观马上起了变化。在毛里塔尼亚南部过了塞内加尔河后,就是地理上著名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了。真正的黑人开始取代北部的阿拉伯人和黑摩尔人,热带雨林逐渐取代沙漠和稀疏草原。如果说热带雨林在塞内加尔还只是一种过渡的话,那么几内亚比绍、塞拉利昂、多哥、尼日利亚、喀麦隆等国则完全处在热带雨林的包围之中了。

  终年高温、雨水丰沛和季节变化不明显是热带雨林的最大特点。虽然与沙漠地区相比这里的气温并不很高,最热时也超不过35度,但很闷热,因为湿度最大能到90%。人们开玩笑说,在这里扔一块石头都会长芽。《环球时报》记者乘车行驶在喀麦隆的港口城市杜阿拉和首都雅温得之间的高速公路上时,浓绿的热带雨林简直是铺天盖地而来。而在赤道几内亚首都马拉博,记者开车5分钟就钻进了浓密的热带雨林。在西非,蚊蝇繁多也是一大特点。当年的法国殖民者之所以没有像东非的英国殖民者那样在这里定居,就是因为这里潮湿的环境不适合居住,而疟疾肆虐也让他们望而生畏。当然,西非还有一些像马里、尼日尔、乍得这样的内陆国家,它们没有雨林,由于紧靠撒哈拉大沙漠,气候不仅炎热,而且干旱严重,蝗虫肆虐。记者在塞内加尔北部开车时曾被蝗虫包围,半个小时内不能动弹。

  谈西非就不能不谈尼日利亚。当地人认为,尼日利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纯黑人国家,黑得正宗、黑得纯粹,是非洲的真正代表。尼日利亚位于尼日尔河的中下游,国名意为“尼日尔河流经的土地”。它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以前是西非的农产品出口国,但遗憾的是,随着石油工业的兴起,农业一落千丈,以至于粮食不能自给。由于尼日利亚被称为“黑非洲文化摇篮”、1986年出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年产影片上千部的娱乐业大国,所以尼日利亚人的自我感觉非常好。记者曾和一位当地司机聊天,这位老兄尽管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他的祖国,但他坚定地认为尼日利亚无论从那方面来讲,都是非洲的老大。记者问,南非应该排第几呀?他一脸的鄙夷,说南非不行,最多排第二;至于国际上,在他看来,美国当然是第一,英国第二,尼日利亚第三。当听记者讲完中国的人口和经济总量等一系列数字时,这位老兄才不情愿地说:“那我们就排第四吧!”后来记者发现,他的这套国际排行榜居然在其同胞中广受认同。除了民族自豪感强,尼日利亚人还很注重休息和享受,工作后要休息,不工作时更要休息,用他们的话说,活是永远干不完的,为什么不等到明天再干呢?地处热带,不用担心受冻;自然资源丰富,不太担心挨饿,所以尼日利亚人很乐观,也很懂得享受,即便是街头的流浪汉,也会用别人给的钱去买啤酒。因为,在他们看来,不懂得享受就是不懂得生活。

  东非大裂谷——人类的摇篮

  看惯了“动物世界”的人可能会以为非洲是个扁平的大陆,任凭野生动物自由驰骋。殊不知,非洲也有高原和雪峰,其平均高度仅次于亚洲,海拔500至1000米的高原占整个大陆面积的70%左右。特别在东非,埃塞俄比亚高原素有“非洲屋脊”的美称。由于它和东非高原的骤然隆起,在非洲大陆的东部勾勒出一条深深的裂痕。它就是著名的“东非大裂谷”。

  东非大裂谷长约6400公里,平均宽度为48—65公里,最宽处达200公里以上,被称为“地球上最大的伤疤”。有的地段谷深达2000米,两侧绝壁千尺,景观极为独特。记者曾乘吉普车到过海拔3000米的裂谷顶部,当地官员说这里离裂谷底部的绝对深度有1500多米。然而,就在裂谷的悬崖绝壁上仍然随处可见当地居民的茅草屋。一些光着脚的小孩还跑过来兜售他们从石堆里拣拾的海洋生物化石,可见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东非大裂谷几乎跨越了东部非洲的所有国家,其中以在埃塞俄比亚境内最长。埃塞俄比亚境内有一条从裂谷里流出的名为阿瓦什的河。考古学家就是在这条河的流域内发现了最早的人类化石“露西”。记者曾在埃塞俄比亚国家博物馆亲眼看到过这个人类祖先的化石。根据这个化石,世界多数学者认为人类最早起源于非洲。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称,“东非大裂谷产生后,地理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这推进了生物进化的进程,人类的出现也成为了可能。尼罗河与地中海优越的地理环境,也使古人类从非洲走向世界各地成为可能。”

  东非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坐标,也是气候的坐标。当你从非洲西部到达东部时,气候的变化会令人有隔世之感。记者在西非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让是穿着短袖衬衣上飞机的,但当飞抵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时,肯雅塔机场周围已是一片深秋的感觉。另外,记者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飞离时,地面上是一片昏黄的稀疏草原的景象,但飞机一进入肯尼亚境内,地面马上变成了绿色,绿地毯似的草原就是著名的东非野生动物园,而屹立其间的是青山雪顶的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再往南飞进津巴布韦时,地面上已经葱绿一片了。而机翼下最为神奇的景观自然是津巴布韦和赞比亚交界处的维多利亚大瀑布,那是世界上最大的瀑布,几十公里外都能听到它的轰鸣声。

  乞力马扎罗山是一座活火山,位于坦桑尼亚境内。它虽然靠近赤道,但因海拔高,山顶终年积雪。山下气温高达30度,而山顶上却白雪皑皑。这种鲜明对比给整座山峰蒙上梦幻般的色彩。生活在山脚下的查加人说,这是一座圣山,山上神出鬼没的故事非常多。据说,上了山的人要么再也没有回来,要么回来时手脚均已变成畸形。从山脚往上爬,一路之上的气候截然不同。在大约海拔1800米的高度,土壤是火山作用形成的,适合耕种。再上1000米则布满郁郁葱葱的雨林。大约2800米到4000米的地方则是沼泽地,灌木丛生。这里还生长着形状差不多的杜鹃花科植物和属于热带地区的大半边莲。再往上的地区通常被称为高山地带,仅有地衣等植物覆盖地表;从这里通往最高峰的地带则是崎岖不平的冰天雪地,布满冰川,并且常年积雪。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生长着其他地方看不到的植物,如半边莲和狗舌草可高达数米,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风景。

  南部非洲——让人忘了身处非洲

  再往南走,天气越来越让人感到舒服。当记者步出南非的约翰内斯堡机场时,阳光和煦,微风拂面,还以为到了西班牙的马德里,这里的气候和环境几乎同南欧国家没有太大差别。而到了开普敦,人们更认为这里已经是地中海边上的意大利了。这里同人们印象中的炎热的非洲相距甚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的特征和资源的丰富造就了南非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它成为了非洲大陆的佼佼者。站在南非开普敦的好望角体会“天涯海角”的感觉与在中国海南岛的感觉绝对不一样,因为你面对的是南极大陆上的企鹅。在矿产方面,南部非洲的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南非等国都是矿产资源的大国,很多矿产储量居世界前列。如果打个比方,南部非洲就像一位穿金戴银的美丽姑娘,站在非洲大陆的最南端,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和温暖的阳光。

  非洲是一块神奇的大陆,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应进一步了解非洲,这种了解最重要的不应该是物质的,而应该是人文的。了解非洲的人文就要了解它的地理,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感受到非洲大陆真正的美。▲

本报特约记者 赵章云 李 朵 本报驻尼日利亚特约记者 施 经 本报记者 李宏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