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当代建筑为何缺少经典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4日03:43 青岛新闻网-青岛早报

  据11月3日《现代快报》报道,11月2日,历时6年、行走40万公里、集纳2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观点最终形成的《中华百年建筑经典》首发式在南京举行。这一经典从我国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不同材料的建筑经典作品中,选取最有代表性的100座建筑拍摄而成。但让人失望的是,其中“当代作品所占比例微乎其微”。

  今天是建筑旺盛的年代,各城市正以惊人的速度拆掉旧建筑,兴建新建筑。如此高

产,为何难出经典?不禁让人黯然神伤。

  近年来,各地城市建设的速度很快,力度很大,看似高楼越来越多,广场越来越大,道路越来越宽,可如果把城市的名字遮蔽起来,有几个人分辨出这是哪座城市?没有特色,千篇一律,追求西化,成了众多城市建设的共性,也成了中国最大的建筑败笔。我们知道,明星们最怕“撞衫”,可城市建设喜欢的却是“撞楼”。也许一件衣服很美,可一县、一市、一省甚至一国,都穿成这样,那是美吗?审美疲劳下,是对视觉的污染。

  北京皇宫、江南园林以及徽派建筑,都在中国建筑上留下了不朽的印迹。这也形象说明,必须坚持民族的才有可能成为世界的,进而成为经典的。例如入选百年经典的中山陵、南京长江大桥,都体现了世界和中国的融合,都体现了浓浓的中国元素。

  正如程院士所说,“在国外,一个城市往往是几百年才建成的,精雕细琢,你去看看,现在可能和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风格没多少变化”。而在中国呢?城市天天在建设,月月有小变,年年有大变,甚至隔几年就变成了一座新城。这种“造城运动”被某些地方视为政绩。我们经常看到,海外游子回来了,当地领导都要吹嘘城市变化大,摄像机镜头前的游子往往说:家乡变化真大啊!这种感慨是当地政府所希望听到的,事实上,谁解游子心?家乡对于一个人来说,并不仅仅是一个名子,还有特定的标志,如一座桥,一棵树,而这些在“造城运动”中都没有了,此时游子是遗憾是感伤,还是高兴是自豪?

  历史是有记忆的,千篇一律的城市,无疑给我们的记忆留下了断裂层。

  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建筑经典,而我们给后人会留下什么?西装虽不错,唐装也不赖,旗袍更见美。一大批忽视传统、没有中国元素的建筑,会成为经典吗?这值得建筑设计者,更值得政府尤其市长们深思。毛建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