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昆剧的两种景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4日06:00 光明网

  有一种病,靠吃药是治不好的。

  前不久,苏州昆剧院一连三天在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赛乐巴赫大剧场,分上中下场共计9小时,演出了27折的青春版《牡丹亭》,演出极为成功。在《牡丹亭》演出前的几个星期,白先勇先生就通过旧金山湾区的华语电视台和报纸对此剧作了各种介绍和宣传。在许多美国人眼里,《牡丹亭》就是昆剧,昆剧就是《牡丹亭》。为了配合《牡丹亭》在伯克莱

的演出,伯克莱加大东亚系召开了一个关于昆剧的研讨会。该系在8月28日开始的新学期里,还开了一门昆曲课。《牡丹亭》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演出后,还会在加大的尔湾、洛杉矶和圣塔巴巴拉分校上演。

  《牡丹亭》在伯克莱演出时,我因腰疾不便,只去看了一场。没想到,下一个星期到学校上课,一连两个英语系的教授同事都说读过了《旧金山纪事报》的报道,向我打听关于《牡丹亭》的事。我跟他们大致说了一下剧情和演出情况后,顺便告诉他们,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想到引出同系教授的一番议论。这位教授是教戏剧的,还访问过中国,她对我说,为什么是“遗产”呢?不是当一样东西不再具有原先的实用功能时,我们才称它为遗产吗?就像是不再起国防作用的“长城”,不再有皇帝居住的“故宫”。难道昆剧已经是一种实际上丧失了舞台故事叙述功能的剧种吗?难道《牡丹亭》只不过是一个濒临灭绝戏种的活体标本吗?

  和这位教授同事谈昆剧,本来也就是闲聊。没想到日前在苏州新闻网上读到一篇关于昆剧在苏州的报道,还真让我又想起了她那句“濒临灭绝戏种的活体标本”的话来。

  苏州新闻网的报道说,2002年,苏州教育学院首届昆曲班招收了26名大一新生。四年以后,这些大学生已经成长为能登台演出的昆曲演员,但是,等待他们的并不是《牡丹亭》剧班受到的明星式欢迎,而是连旧式戏班子都不如的冷遇。

  对这些初入戏行的年轻人来说,昆曲不过是纯商业化娱乐的一个小小点缀。为了寻找演出机会,昆曲班老师不得不带他们到苏州各个区县的旅游景点客串,景点将演出的价钱一压再压,“十五人组成的团队一场一千元的演出费,就是一天演三场下来,老师和同学都得不到多少报酬。但是能有这些报酬,作为学生他们已经很开心了。”今年9月21日,作为木渎旅游节的一个演出项目,昆曲班老师带着十个学生来到木渎镇严家大院,为游客表演昆曲《白兔记》,这也是昆曲班建班以来接到的首个商业演出任务。演员们在舞台上表演,然而,“戏台下面的游人川流不息,导游的扩音器声音掩盖住了她(们)唱戏的声音,没有一个人肯驻足几秒认真听她(们)唱戏,戏台下面没有令她(们)期待的掌声和认真的听众。”我想起了赛乐巴赫剧场《牡丹亭》剧终后来自观众的热烈掌声。在许多报道中,这掌声被用来赞美《牡丹亭》的成功,也用来映证昆剧的昌盛。但是,《牡丹亭》的成功真的等于昆剧的昌盛吗?在赛乐巴赫剧场,人们看到的是昆剧的一个光彩夺目的活体标本;在木渎,人们看到的则是昆剧这个濒临灭绝的剧种。这两种景象同样真实,如何解读昆剧的现状和未来,就看读者如何去拼合这两种景象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