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1936年:对上海身份的困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4日06:47 大洋网-广州日报

  

1936年:对上海身份的困惑
豪塞在《上海:买卖之城》(Shanghai, City for Sale)一书中,由衷地表达过对1936年上海身份的困惑。

  写作这本书时,豪塞二十六七岁,与埃德加·斯诺同是美国报社派往远东的记者,正是年富力强。他是德裔,整个家族在18世纪移民美国。他的上海观察记,同时供给四家当时美国本土的重要杂志:《纽约日报》、《旅行》、《美国精神》和《图像观察》。那正是

上海黄金岁月的尾声,它已经有了近一百年丰富多彩的历史,在西方世界的想象中名声远扬,社会屡有戏剧化的巨变,老上海们已在英国和美国陆续出版的回忆录,这些都给了他足够的写作资料,彼时,上海步步走向亚洲战争深渊的命运,又给了他足够的写作动力。1936年到1940年之间写作这本书,能称得上是天时,地利,人和。千里万里之外,他遇到了一个值得写的城市,遇到了最值得写的时刻,这是他的命运。

  与其说豪塞在书中勾画了一个早期世界主义怪物充满异国情调的形象,还不如说他勾画了那妖光烨烨的怪物真实的心灵世界。那时上海的传奇真是数不胜数,但很少人能越过对传奇的记录,去追问这怪物的心灵世界。那内心是那样难以描绘,因为它的独一无二,和它自身的冲突矛盾,以及它的毫无规则,但是豪塞还是紧紧捉住了它。

  为了描绘它,他一定用尽了浑身力气。他选择的词,大多数都有正反面并存的意思,所以,他书中始终回荡着弦外之音。他的赞扬好像是讥讽,他的描述更像揭露。在书里可以看出,他是站在外国人的角度观察上海和它的生活的,他的资料背景全是英文的,甚至在书中忽略了好几个与当时的英国领事同样重要的上海道台的姓名,我猜想他无法掌握他们的中文姓名。除了学一些生活中必须用的洋泾浜英语外。但他未必真的赞同上海地主们的立场,也未必赞同侨民们对自己身份的界定:上海地主。所以,他在书中赋予他们一个新名字:上海先生。但他在书中忽略了整个上海人的世界。这是他力不从心之处。

  即使这样,他还是看到了上海孤儿的神情:“它到底是上海地主们在四万万不友好的中国人中间建立起来的城市啊。”他感叹道。穿越了重重道德判断,经济奇迹的炫目,对居留地侨民亚文化生活的猎奇。他体会到上海内在的困惑,那便是对自己归属的困惑。“无疑的,上海是个亚洲的城市。”有时他这样写,但他马上就在此后的几个段落中否定了这种说法,“不不,它毕竟还是属于白人的。”当绝大多数上海著作都被传奇迷惑的时候,他已走向上海的内心。

  《上海:买卖之城》表达了一百年来三代上海先生们心中挥之不去的身份困惑,它贯穿在整个对上海历史的描述中。豪塞是具有出色洞察力的好作家。他在光怪陆离的上海里,看到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带给人类的一个大问题,不是殖民地的财富被掠夺,不是帝国主义的兴起,无关乎国际政治,而是,作为当西方遇见东方以后的证据。他从上海这个当时世界第五大都市的身上,看到了她的面容与内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