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韩国申遗与中国何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4日09:32 南方新闻网

  说文解道之王铭铭专栏

  继在中韩端午节“申遗竞赛”中获胜后,韩国又拟为大量引用中医论著的“韩医经典”申报“无形文化遗产”。每个国家申遗,都是爱护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表现,都应受到赞许和支持。可时下申遗却更像是文化领域的“战国时代”。为了大长其“民族志气”,韩国积极推动文化符号领域的“国族化”。而中国在遭受“韩流”侵袭的同时,则又深觉传统

文化面临遭人“抢注”的危险。国内民间言辞有愈演愈烈之势,有评论者说,韩国存在侵犯中国文化之“产权”的问题,又有不少评论者参考韩国个别史学著作,读到其中带有“韩国中心主义”色调的文字,将“侵权”与韩国对华所犯的数宗“罪”联系起来。

  无疑,韩国之“借中长韩”,有自相矛盾之处。所谓“民族文化”,本应是本族先人的遗产。固然,我们不能说端午节、“韩医”都与韩国无关,我们也不能以为,联合国管理遗产名录的专家都没脑子到总是误判。不过,所谓韩国“无形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广泛流行于比“韩国”这个概念覆盖面远为广大的地区,而这个可谓是“东亚大陆”的地区性文明,又与古代中国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将一个偌大范围内的共同文化遗产放进自己的“腰包”,实在像是拿众人的财富给自己撑面子。

  然而,对于韩国在遗产保护方面的表现,我们不要太过敏了。于我看,国人不必为韩国“国民化运动”中“传统之发明”加以太多讥讽:他们想怎么做,是他们的事,关键是我们自己。韩国申遗之事,足以为国人戒,可以充当我们反观自身的一面好镜子。

  近代以来,中国人一直有文化自我贬损的心态,这一心态后果相当严重。记得十多年前,我听一位刚从汉城大学(现在为了韩国人有别于中国人的文化自尊,已改为“首尔大学”)归来的教授唠叨不停地介绍韩国文化的好处。他说,韩国人比我们中国人更爱护中国文化,他们对于中国的儒家、道家五体投地,不像我们中国人,以破坏自己的遗产为己任。当时,那位教授的唠叨,使我感到特别不耐烦。可是,我自己后来也去了一趟韩国,目睹到的情况,印证了他的说法。时下韩国申遗中之“借中长韩”行动,充分证实那位教授的观感弥足珍惜。于我看,在不服韩国人的同时,我们对于自己在祖先遗产面前所犯下的罪过,实在已是心知肚明了。于是,当有人拿韩国申遗来说事儿时,我都听得很顺耳。试想,韩国人申遗之成功,不正表明我们“近代国民性”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吗?它不正表明,我们是些忠孝两无的“事后诸葛亮”吗?也就是在20多年前,我们还认定,只有破坏,才是创造。我们怎么变得这么快?最近,我们真的是真心热爱起“中国文化”了吗?据我所知,保护传统的民间思路,充其量也是由两岸三地同胞和海外侨胞先带到沿海地区的。几年前,从西方漂泊而来的“遗产”观念,才悄悄在我们的“官方文献”中找到了自己的栖息地,使我们变得“爱文化”起来。没几下子,已有不少人将自己装扮得像是中国文化的卫道士。我们这些人似有一种严重的“运动癖”,这种癖好的“行为艺术”,是将一切事情口号化。我们在哭着喊着要爱我们的文化的同时,时常忘却所爱的事物的真实内涵——比如,我们居然忘记中医(尽管已被改造得不大传统了)也是一种“文化遗产”。记得不久前,还有所谓“科学家”在叫喊着要“消灭中医”。突然间,“韩医”之说出台,“保护中医”的口号才又被我们张大嗓门喊了出来。如此遗产保护的“运动化”,又怎么能说服人?

  至于中韩之间为何老是会出现“遗产之争”,我们应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中韩之间耐人寻味的文化关系史,可能是解释“争端”的最好途径。中国历史的悠久性不容否认,不过,须指出,我们今天想象的“国”并非是“古代中国”。“古代中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族”,而是一个兼收并蓄的“天下”。作为“天下”,至少对于当时“中国”的朝廷来说,中韩曾是以“朝贡”来定义相互之间关系的。在“朝贡”制度下,二者共享一些文化上的“内容”和“符号”,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古代所谓“中国文化”并非是一个“纯洁的类型”或某些独特内容的单一化堆积,而是一套涵盖不同类型的所谓“文化”的观念、制度或“样式”。生活在这样一个兼收并蓄的文化下,我们的祖先心怀“化人文以成天下”的激情,对于外人接受我们的“教化”,总能抱乐观其成的态度。近代以来,“国”的概念被“普及”到“天下”中并使之区分为不同的“文化”、“民族”、“国家”,于是,“国”之间出现了文化意义上的“战国局面”。韩国“借中长韩”,国人义愤填膺,都是近代“国族”观念使然。无论怎么说,二者既违背了今日“人类共同文化遗产”原则,又远离了古代中国的“天下主义”。

  韩国申遗与中国何干?干系就是那漫长的“关系史”及在“国族思想全球化”过程中的被扭曲。当下“遗产”、“文化”、“传统”这些概念都“全球化”和“普及化”了,但它们到底有什么含义,理解的人并不多。无论是中国人还是韩国人,如今都心存一种“国族中心主义”的文化观,这种观念致使我们在看待“遗产”、“文化”、“传统”时易于产生“国族中心主义”的热情,却使我们忘却了一个基本事实——为“遗产”的“国家属性”而争论不休,所起的效用,实际是将我们拉到与“遗产”这个概念所代表的理想国度相反的方向上去。

  (作者系北京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