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作文:我读柴福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4日11:08 兰州晨报

  兰州第二中学高一七班田天

  我是通过父亲知道柴福善的。

  以前,父亲在新华论坛写过些文章,引起过一些反响。这样,便与柴福善认识了,后来两人就成了朋友。

  父亲说柴福善是位著名作家。有一次,他给父亲寄来了他的散文集《核桃树下的王蒙》,这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他的文章。

  初读他的文章感受不深,也许是年龄还小,读不懂的缘故;抑或是兴趣点不在这儿吧,我便急匆匆地“抛弃”了它。

  上高中后,学习压力很大,读课外书籍,我只能尽量挤出些时间来。当我再次捧起柴福善的散文读时,我已长大了许多,也有了一些生活阅历,兴趣也与从前有所不同了。所以,我又从头开始认真读了起来。

  《核桃树下的王蒙》分上下两册,加起来很厚,篇目很多,感觉每篇都有不同之处。柴福善的散文很散,有时好像想起一段写一段。看上去虽然“形散”但“神不散”。读完之后感觉自然、纯朴,他把散文生活化了。他所注意到的细节,我们都接触过,只是被我们忽略罢了。文章中提到了许多人物,有我认识和不认识的。王蒙和汪曾琪的文章我读过。尤其是汪老的《端午的鸭蛋》、《胡同文化》感觉平实、有趣。也许他们的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处呢!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不过,也有些人敢“光明正大”地“劈”柴,说他的眼界不够开阔,文章没有深邃的意义。我不敢发表什么评论,只觉得散文应该平民化、生活化,让人读得舒服就行。

  古人云:“悲哉,秋之为气也。”秋会给人带来压抑和惆怅。柴福善也写秋,“深秋”、“初秋”等词汇屡见不鲜。而且他多是在秋季去游历山水。他写秋迷茫,给人以朦胧的感觉。

  江南我也去过,时间同是初秋,我却远不及他那么感性。他时而快步前行,时而又减缓步伐,一阵热闹,一阵冷清。有时还会用古典诗词表达性情。他敬苏东坡,最喜欢“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境界。

  前进固然重要,回忆也别有风味。农村生活带给他什么?平实、善良造就了他散文的精神。最是故乡情,家乡是美好的。日子平平淡淡,父亲、母亲、兄弟姐妹都是“可爱”的人。柴福善表达了他的亲情。乡情纯朴、自然,逃避了都市的尔虞我诈与喧嚣,是人本质的表达。陶渊明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对我们有很大启发。我们应该常去乡间走走,洗刷一下疲惫的身心。

  精神,其实比任何都重要。

  在我眼中,柴福善是完美的。他既有“笔落惊风雨”的文才,还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追求。但我更喜欢他的自然。因为,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世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