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放·逐》:商业化伪装下的作者电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4日11:19 信息时报

  徐 江 专栏

  http://blog.sina.com.cn/u/1404346467

  杜琪峰近来的影片比较嗜血,这从《黑社会:以和为贵》和《放·逐》两部名字带标点符号的片子处可以得到佐证。为什么这样?答案只有一个:匪徒片情节上如果缺乏足够

智巧,想卖钱就只有多死人了。

  《放·逐》基本延续了杜琪峰近年电影的路子,徘徊在票房和导演独创性之间,瞻前顾后,让那些早期“银河映像”的影迷们爱恨交加。喜欢《枪火》的影迷可能会从《放·逐》班底和剧情里,找到一些小惊喜,包括枪战场面的创新;但你要严格推敲剧情的严密和细节的合理,会发现跟那几部骂声一片的古装大片一样,有不少矫情的地方。《放·逐》比《枪火》更靠近商业主流,《枪火》比《放·逐》更极致和个人——这是这对孪生兄弟的本质差异。

  影片中如果何超仪没有在丈夫张家辉死后,抄起枪对着吴镇宇、黄秋生等不问青红皂白、一通狂追乱射,《放·逐》的后三分之一肯定拍不下去了。把剧情建立在牵强的前提下去推进,这显然是商业电影的通病了,跟作者电影对极致的强求不一样。之所以说《放·逐》给人感受复杂,这是一个根本原因。

  从演员的演技上看,《放·逐》没有问题,吴镇宇、林雪、任达华依然是高水准;张耀扬的镜头比《枪火》突出了一点,所以显得更有力道;黄秋生就那个不死不活的样子,喜欢的人你可以说他老人家含而不露,不喜欢的随你去怎么说;张家辉和任贤齐都是《大事件》开始进入“杜家班”的新成员,演技介于一二流之间,出不出彩儿,全看导演能给多大空间。一部“群戏”大家能有如此表现,观众应该不会太挑错。想想凯文·斯派西和罗素·克罗当年在《洛城机密》的表现吧,港星们应该自豪。

  摄影和音乐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实质上,港片名导班底里的摄影、音乐、舞美、动作设计这类幕后台柱,没有谁是太差的。所以如果电影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只找导演问责就可以了。《放·逐》的困惑在于观众看完了,激不起强烈的问责冲动。可你说它除了那几个别致的枪战段落,能给你留下多少回味?这好像也挺难的。这显然与杜琪峰这些年一直追求在商业与作者电影间寻求平衡有很大关系。自2000年以来,杜琪峰的“作者”电影除了一部与韦家辉合作的《大块头有大智慧》叫好又叫座外,其他不是被偏狭的个人趣味束缚(如《黑社会》系列),就是举着“作者”招牌行“商业”之实(如《大事件》),没几部能回到他1999年叠手推出《再见阿郎》、《枪火》、《暗战》三部名片时的高度。看来在“商业”和“作者”间取一平衡,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