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培养人才”是高校责任而非贡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4日20:00 光明网
柏敏

  10月30日下午,世界著名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东南大学做了一场精彩演讲。讲座结束后,有学生将“如何看待大陆的大学教育”这一问题抛给了杨振宁博士。“我一直坚信,中国高校对中国发展作出的贡献远远要比美国最好的高校对美国作出的贡献大。”杨振宁十分肯定,因为中国发展起步迟,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大,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对中国发展起了极其重大的贡献,而美国发展已经处于稳定期,因此美国高校贡献的重要性不能和中国相比。(《现代快报》10月31日)

  在评论杨振宁的“高校贡献论”之前,我们需要明白“贡献”一词是什么意思?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对“贡献”有两个解释:一是拿出物质、力量、经验等献给国家或公众;二是对国家或公众所做的有益的事。那么,现行的中国高校,又有哪些符合这两点呢?如果没有“事实内容”符合这两点,又怎么说是贡献呢?

  中国的大学教育是付费教育,况且可以说是“高付费教育”。近年来,中国大学的费用一直一路高升,广为诟病。有人曾推算,近10年期间,国民人均收入提高了2-3倍,但大学收费却提高了25-50倍。据权威机构测算,我国每位大学生的教育成本为每年7000—8000元。为了完成学业,大学生家长需要承担的负担可想而知,而如果大学培养出来的不是人才,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对得起这些大把大把的学费吗?

  一些高校获得国家的高额拨款以及收取了高昂的学费,根据等价交换原则,这些高校有责任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反哺给国家与社会,同时把知识资源“出售”给大学生,鞭挞大学生学有学成,将来报效祖国。如果做不到这些,高校就有失职之嫌;做到了这些,也只是完成了分内的事,是一种“责任完成”,理所当然,别攀亲贡献。

  别把中国高校的形象看得那么高大,更别拔高中国高校的“真实身高”。“培养人才”是高校责任而非贡献,作为世界著名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应该明白这一点,如果他真的不明白,那么只能说他在回国后被中国高校里的“乌烟瘴气”给熏昏了头;如果他一贯对中国的高校教育抱有如此的看法,那么只能说那仅是他的“个人观点”。

  中国高校对国家或民众当然有贡献,但是贡献有多大,是不是真的比美国高校大,杨振宁的一句话是不能定断的。而把责任升华成贡献,随意为高校唱赞歌,贸然给高校带高帽,刻意为高校说好话,把大学生对社会或国家做出的贡献说成大学的贡献,混淆视听,这是对中国大学生以及多国家或公众做出贡献人的伤害,更不利于中国高校教育的健康成长,值得警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