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沈浩波:诗歌不是畅销书,诗歌不是大众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5日09:26 南方日报

  专访

  在韩寒炮轰现代诗歌和诗人后,诗人沈浩波第一个站出来,在博客上连写《韩寒谈起文学,就如同杨恭如谈起音乐》、《多么荣幸,我们时代还有诗人》等一系列文章捍卫“诗歌的尊严”。他的观点被认为最能代表诗人的立场,并使得这场口水战转向诗歌现状的严肃探讨。

  面对质疑:

  诗意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如何看待网民对于“口语诗”的质疑?有人认为,这样的分行文字幼稚可笑、缺乏诗意,你怎么看?

  沈浩波(以下简称“沈”):什么是“诗意”?这个话题太大了,我只能说,“诗经”有“诗经”的诗意,那种朴素和诚实,那些悲伤和欢乐,《诗经》一出,中国人已穷尽了朴素之美;屈原有屈原的诗意,那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华美、高亢和神秘,屈子一出,中国诗人已穷尽了华丽之美,那真是每一句都有骨头的华丽啊;李白穷尽了一代风骚,老杜担负了一个时代的沉痛悲郁,逼得小诗人如李贺、贾岛只能寻章摘句,李商隐穷尽了婉约,整个唐朝的诗人逼得宋人只能去写词,宋人之词逼出了元明两代散曲的辉煌。中国文人,从来都是一出手就终结一种诗意的。但是诗歌仍然在继续,终于,所有格律旧体全部变成了装满天才的棺材,诗人们总不能在棺材里继续模拟和重复那些早已被穷尽的诗意吧?

  我认为,自“白话文”诞生以来,从郭沫若的《女神》开始,到穆旦,到北岛,再到后来的“口语诗”,汉语诗歌的每一次生长,都意味着新的“诗意”的诞生。所有这些,构成了汉语诗歌丰富的“诗意”。诗意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英语诗歌如果只有艾略特没有金斯堡,那它太失败了。唯有高峰并举,才能构成一种语言的尊严。所以,每一种声音的出现,包括赵丽华的“梨花体”,都只有建设,没有破坏,从来就没有破坏。

  记:有评论家指出,这次“口语诗”的挫败,恰恰说明了根植于中国民众内心的诗意还是源于唐诗宋词的美学价值,现代诗歌对于古典诗歌的颠覆并没有达到成功。你如何解释,“口语诗”对“诗意”的建设性呢?

  沈:社会越来越复杂,时代越来越混乱,没有任何一种固定拘泥的形式能够让我们肆无忌惮的表达全部的内心。胡适的白话诗和郭沫若的《女神》,在它们诞生之初不也是倒评如潮吗?

  但是,中国究竟是诗国,比如北岛,将现代派的意象、意识与一个民族的命运合为一体,他是一个时代的代言者,诗歌在时代巨大的刹那,体现了这一文体先知般的洞察力和穿透力,北岛当年的诗歌早就使得中国现代诗歌具有了现代世界文学的水准,1987年,诺贝尔奖评选,北岛一票憾负。北岛的诗意,在紧密的词语和意象糅合了沉痛、悲郁、愤怒与反思,与他同时代的伤痕小说,相比之下像是牙牙学语。

  韩东、于坚写出了日常生活中最朴素动人的“美”,李亚伟的诗歌粗鲁、狂放充满嘲讽,杨黎沉迷于语言之中,用最简单的语言去构成诗歌——他连形容词都去掉了……伊沙,将口语玩成了刀子,犀利、敏锐、幽默,口语诗歌第一次有了直接的“杀伤力”,尹丽川的肆无忌惮,将汉语诗歌的题材和写法推向了一切,一切情绪都在诗歌中。

  面对大众:

  诗歌无法迎合大众

  记:在当下的社会中,你如何界定诗人的角色?诗人不需要走向大众吗?

  沈:诗人从来都是并且只能是内心孤独的吟唱者。诗人是自己内心的贵族。诗人是民族语言的创造者。北岛被视为他那个时代的代言诗人,这并不是他自己的选择,只是恰好有一种内心的契合。任何诗人梦想成为什么代言人,传声筒,都是极为可笑的。

  在今天这种无限放大物质需求,无限贬低精神需求的时代,在这种商业刚刚开始疯长的原始积累的时代,诗歌作为一种纯粹内心的价值,它的被边缘化是必然的。但诗人的身份并没有发生变化。都边缘成这样了,仍然有无数人在写作,这证明了诗歌的力量。也证明了这个民族强大的内心。

  记:可是有人认为,在商业社会中,你所指的纯粹内心活动的诗歌,处境是尴尬的。

  沈:尴尬吗?怎么会。从食指、北岛以降,三十多年来,中国的诗人们自顾自的创造着诗歌之“美”,自顾自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寂静的写作。不管时代如何变化,这个民族的诗人仍然在写作,并且写得很欢,并且在其内部发生了无数次的美学冲突。诗人们认真、热情、天真地表达着自己。他们默默的守护了这个时代的一缕魂魄。诗歌有什么尴尬的,任何时代,只要有嗓子,就能发出声音,只要下游心,就能写作。不让发表,那就不发表呗,不能出版,那就不出版呗,你横竖不能割了我们的心去!即使今天割去,明天我们还将吟诵。

  记:如今有人认为,在当下的社会现实中,诗歌的声音已经微不足道,甚至将会销声匿迹,你怎么看?

  沈:诗歌当然不是主流的声音。它只是作为一种非主流的,甚至是地下状态存在着。它的存在就是力量。就是这个时代有心的证据,有自由独立的精神的证据,有狂放不羁的生命的证据。诗歌当然没有实际的用途,它又不是商品。所以那种认为诗人是没有任何社会贡献的人,说对了一半,它对毫无内心的人当然没有贡献,但却是你子子孙孙受用不尽的财富!我们至今不还在啃着李白、杜甫的骨头吗?不读他们能死吗?当然不能,有什么实际作用吗,也没有,但我们能不读他们吗?不能。就是这样。

  记:但作为一个诗人,你不渴望诗歌被大众接受和喜欢吗?

  沈:没有人不希望自己有读者。诗人与他的读者是一种心灵沟通的关系。诗歌要求他的作者是真诚的,是独立的,是自由的,所以,诗人不可能为读者创作,不可能去讨好读者。诗歌不是畅销书,诗歌不是大众文化。诗歌只是寂寞地等待它的读者。连杜甫这样的诗人,在他的时代都不被认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