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特权谱系”中的“中国式弱势群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5日09:34 南方新闻网

  中国观察之唐昊专栏

  特权压迫正当权利,而大特权又压迫小特权,其结果必然是在许多“特权阶层”存在的同时,也造就了同样多的“弱势群体”。特权的流行与“弱势群体”的流行是成正比的。

  据近期《南方周末》报道,今年10月22日,湖南交警王志宏在进行例行检查时,对慈利县委书记刘桦的军牌车进行核实,结果遭到慈利县武装部部长及下属殴打。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广西北海,今年9月6日,因查车发生矛盾,一位副县长挥拳把交警的鼻梁骨打断了;去年10月4日,湖南交警汪东旭和长沙望城县县委书记王武亮的车发生磨擦,立即招致王武亮铁拳相向,闻讯而来的交警队副大队长也被王武亮一顿拳打脚踢。县领导打交警的事件如此频密地发生,以至有人说,交警成了“弱势群体”。

  如今这年头,大家都争着抢着说自己是“弱势群体”。公务员成了弱势群体,教育部门成了弱势群体,交警也成了弱势群体,似乎什么问题都可以“一弱以蔽之。”不过,这么多传统意义上的“强势群体”纷纷自认“弱势”,我相信这不是矫情,在某种意义上,他们说的是事实。在目前中国的社会结构中,面对城里人,农民是弱势群体;面对城管,流动小贩是弱势群体;面对征地的房产商,拆迁户是弱势群体;面对交警,违章者都是弱势群体;而面对开特权车的人,所有的交警又都是弱势群体……这样推演下去是很荒唐的——每个人都强调自己是“鱼肉”,那么到底谁是“刀俎”呢?事实上,在这个社会结构中,每个人、每个所谓“弱势”的部门对于更弱势的群体和部门都是“刀俎”,而对更强势的群体来说又都是“鱼肉”。中国式的“弱势群体”的特点就在于:每一个弱势群体在面对另外一些群体时又成了强势群体,受害者同时也都是加害者。

  本来,循现代文明社会的原则,虽然现实世界中难免有强弱之分,但好的制度却应该平抑强弱,做到机会均等、权利平等,而不是扩大这种不平等。中国出现这么多的“弱势群体”,无非是因为特权比较泛滥——特权是对规则的破坏,其所体现的特殊利益是对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的侵占。特权压迫正当权利,而大特权又压迫小特权,其结果必然是在许多“特权阶层”存在的同时,也造就了同样多的“弱势群体”。特权的流行与“弱势群体”的流行是成正比的。

  特权的存在和被广泛承认,往往会破坏正常的秩序和规则。各种势力、权力、金钱都可以轻易地将法律的公正性颠覆,破坏一个社会公正的基础。在另一些时候,特权者也是弱势群体,特权会微妙地影响其行为方式,出现令人感慨的后果。在本次事件中,被打的交警和他的同事们第一反应都不是据理抗争,而是做撒娇状痛诉自己的委屈,甚至同时也检讨自己不认识领导的车牌是“缺乏政治敏感度”。这岂是一个“弱”字可以描述得了的?交警这种对自己“弱势群体”地位的描述,恰恰反映了其对“特权”的认可——无论是领导的,还是自己的。

  多个群体自认为“弱势群体”,不仅带来了政治情感上的混乱,还导致了价值观的倾斜。一个体制下每个群体都宣称自己是“弱势”群体,实际上意味着每个群体都在试图逃避自己要担负的社会责任。同时我也很担心把个体事件一定要和群体道德联系起来的解读方式。从“交警也是弱势群体”一说中可以看出,中国人“阶级斗争”这根弦绷得还是很紧,一出什么事马上就上升到群体、阶级的角度来理解。于是,县长打交警就不再是个体之间的法律事件,而成了群体之间压迫与反压迫的阶级斗争事件。即使是受了委屈,也要扯上一大批人,恐怕也是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认识吧。

  其实,保护真正的或者“自认”的“弱势群体”,无非有两种途径:一是利益群体之间的力量均衡,让弱势群体有能力保护自己。当社会结构内部利益集团之间拥有的资源、能量存在巨大差距的时候,我们无法指望优势的群体会自动放弃所谓的“特权”,同样更无法相信他们能够和平共处。势有强弱,社会便有平抑措施,此所谓“扶弱抑强”。二是法律制度的完善,即通过法律和制度建设使强弱矛盾趋于消解。有了可靠的、公正的法律,你强也好,弱也罢,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法律主体。有法律在,没有人敢欺侮弱者。同时,法律不但是“弱势群体”最广泛、最可靠的保护伞、也是那些“强者”的不可或缺的保护伞。如果这把保护伞出了问题,那么所有的群体都不会有安全感。在这个意义上,当一个社会的法律规则不能保护一个农民工的时候,它同样也保护不了一个曾经是强者的警察——在不平等面前,人人平等。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教师)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