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以大为雄的校门观是衙门文化的畸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6日00:01 红网

  中国有“门”,有巢氏居功至伟。《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大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有巢氏。”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门除了驱寒避害,其功能越来越复杂,意寓越来越丰富,且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人文景观。不仅蕴涵了哲学,美学,建筑学等,而且富寓中国政治权力、经济地位与文化心理积淀。

  门的型制,一度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被严格规定。不说寺庙的山门和殿门,多依山而建,雄浑、阔大、肃穆和庄严,除了让人由然而生的宁静和踏实,更多的是对神祗的敬畏和膜拜。单是封建官衙门也多高大宏伟,加上石狮镇守,皂隶列班,更以某种威权和霸气,对普通百姓形成心理上的震慑。那种因高大而生的卑微,因威权而生的奴性,始终让你不敢抬头,更不敢直视。衙门就是以这样一种居高临下不可逾越的文化意味,与吏治、人治共同建构着封建专制的基础。

  虽然新中国建立接近六十年,衙门所代表的文化影响力却依然强劲。如今,各地政府纷纷大兴土木,不仅办公大楼豪华巍峨,而大门同样高大壮观,以至于“乡政府修得像天安门”。政府官员对于“门”之雄大的无限尊崇,其背后依然某种权威和至尊。可以说,只要政府大门森严戒备,百姓进入如临如履,民生、民主和民权就远远未能实现最后的胜利。可悲的是,这种官衙门文化延伸到了以科学文明开放理性著称的高等院校。一波又一波的升格,一浪赶一浪的扩建,校园规模日益扩张,一圈地就是数千亩,至于大门就更追求新、奇、峻、美了。2002年才更名的聊城大学,其一校区南大门竟然以长140米,总造价为(校方承认)300万元夺得“齐鲁第一门”的桂冠。(2006年11月3日《中国青年报》)。虽然远未能在全国称雄,但委实是高校“先有大楼,后有大师”建设理念的典型代表。

  其实,大学与衙门是两种不同质的机构。蔡元培先生在上任北大校长四日后的就职演说称,“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之机构,乃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尤当以养成学问家之人格。”梅贻琦先生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更是成了脍炙人口的至理名言。是故,西方的学校如同其政府一样,基本没有围墙,内外无别,四通八达。大学生自由进入,学习和学术自由而宽松,即使有校门亦是简陋而狭小的。始创1636年的哈佛大学,到1890年才建成一个约翰逊门。陈世旭先生到波士顿的第一个念头便是去看哈佛大学,见到的校门却是一个已经灰黑的红砖垛,黑色的铁栅门。如果不是红砖垛上嵌了刻着校名的石头,就简直不能相信,那个狭窄的门面就是哈佛的校门。可正是从这样的大门内,走出了7位美国总统、40位诺贝尔奖得主和30位普利策奖获奖者;奠基中国近代人文和自然学科的林语堂、竺可桢、梁实秋、梁思成--成了美国的“总经理摇篮”、美国政府思想库。正如哈佛的一位校长科南特说的“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人的质量”。

  与哈佛大学在上世纪最后十年平均每年得到十亿美元的社会捐赠,却只是一味致力于世界第一流学府的学术发展而没有重建校门相反,我们的高校却不惜为建豪门一掷百万金,甚至不惜巨债扩张,有的高校贷款已高达10亿元至20亿元。而某些高校,光利息每年就需要还上近亿元。有个别高校,更是被巨额债务拖得连教职工的工资都不能及时发放。至于“先有大楼,后有大师”,亦是痴人说梦。聊大的学生称,“我们班都是大班上课,几乎每门课都有100多人一起上课,很多同学感到学校的师资力量还是不足。院里的博士不多,今年有个新来的博士教我们课,高年级的同学都很羡慕。”

  不能不说,高校热衷于建豪门,以大为雄,以大为美,除了校方以求政绩之显,其骨子里还是衙门文化观在作祟。那些反复可以听到的“脸面”、“衣装”等比喻,言下之意,“人靠衣装,校靠大门”,校门作为学校的“面子”,务必要崇高峻美,让人望而生敬。更因为,学校的文化底蕴不厚,根底浅薄,学术抑或早变成了权术和驭术。只能以金钱堆砌门面,只能以堂皇门面掩饰内涵的空虚、狭隘和低下。以至于教学质量的低劣,让30%多的学生后悔上大学。如果不从经济、法律的角度去作深究,仅仅从文化心理的角度看,我们也不能不叹息:我国传统的门面观是怎样的根深蒂固,其现实基础又是怎样的巨大深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聊大“大门的28根柱子,则象征着聊城大学更名前28年的历史”。“28的历史”,也只能靠“齐鲁第一门”撑“门面”,壮声威了。

稿源:红网 作者:刘效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