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深圳武汉共促发展同铸辉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6日03:2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党政代表团在湖北省武汉市学习考察

  深圳武汉共促发展同铸辉煌

  俞正声亲切会见代表团一行武汉市领导与代表团座谈,畅谈合作发展前景

  

深圳武汉共促发展同铸辉煌

  【本报讯】(记者叶晓滨)11月3日至4日,由市委书记李鸿忠、市长许宗衡率领的深圳市党政代表团,对湖北省武汉市进行为期两天的学习考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湖北省省长罗清泉亲切会见了代表团一行。武汉市委书记苗圩、市长李宪生主持召开座谈会,两市领导畅谈合作发展前景,就实现深汉两地更加紧密的合作,共促发展、共铸辉煌达成重要共识。

  湖北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永良,省政协副主席翁行德参加了会见;武汉市领导赵零、刘善璧、叶金生、涂勇、袁善腊、岳勇、朱毅、陈华芳、胡国璋、杨付华分别陪同考察或参加座谈。深圳市领导白天、戴北方、庄礼祥、姜忠等参加学习考察。

  “武汉是加强与中部地区合作的重点”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新时期新阶段,武汉作为我国中部的经济、金融、贸易、科教和信息中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11月2日,深圳市党政代表团在结束对重庆的学习考察后,一路风尘仆仆、昼夜兼程,于午夜时分乘机抵达此次访问行程的最后一站——位于我国腹地中心、长江汉水汇合处的武汉,考察学习武汉市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共商两地合作发展大计。

  抵汉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等湖北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领导,3日晚上在武汉东湖宾馆会见代表团一行,对深圳市领导率团到访武汉表示热烈欢迎。俞正声说,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和试验田,特区成立26年来,为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表示,湖北省非常关注深圳的发展,十分注重吸收和借鉴深圳改革创新的好经验、好做法。这次深圳组团来湖北武汉考察,相信会对促进湖北、武汉与深圳的合作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3日下午,武汉深圳两市领导进行座谈,互相介绍近年来两市建设发展情况,共商合作发展大计。武汉市委书记苗圩表示,长期以来,汉深两地各个层次交流频繁,合作紧密。武汉市在承接深圳等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同时,十分注意学习借鉴深圳的发展经验和做法。对深圳在世界范围内谋划发展的大视野、大气魄;对深圳发扬敢闯敢试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模式,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做法;对深圳坚持不懈加强党的建设、打造责任政府的重大举措,苗圩均娓娓道来,认为值得借鉴。他表示,希望今后两地走动更加频繁,合作更加紧密,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

  李鸿忠对湖北省委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对代表团此行的热情接待,对湖北省委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以及湖北人民、武汉人民长期以来对深圳发展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并介绍了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和做法。李鸿忠表示,当前,深圳发展处于重要转折时期,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消化吸收武汉市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谋划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武汉合作,就是与中部地区合作。武汉是深圳贯彻落实中央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加强与中部地区合作的重点之一。我们将认真按照中央有关东、中、西互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部署要求,积极推动深汉两地全面、全方位的交流合作,与武汉互相学习,共促发展,共铸辉煌。

  “大武汉”底气十足蓄势待发

  “武汉在近现代史上书写过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在国家发展大格局中,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武汉谋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令人深受教育启发,武汉为未来发展而积蓄的态势令人震撼、羡慕。”在武汉学习考察,李鸿忠认为,“武汉是我国近现代工业的发祥地,有着深厚的资源、科教、人才和人文基础优势。大武汉必将迎来大发展。”

  把武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教育基地、交通通信枢纽”,“中部地区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中心”,“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武汉市长李宪生向代表团介绍了武汉的发展前景和举措,要实现这些目标,武汉将坚持“两业并举”(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增强“两通优势”(交通、流通),实施“两大计划”(“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

  “在我国经济地理圈层中,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与邻省的长沙、郑州、洛阳、南昌、九江等大中城市相距600公里左右,与京、津、沪、渝、穗、深、西安等特大城市均相距1200公里左右。”武汉的同志认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得中独厚”的武汉一定会发挥促进东、中、西互动的桥梁纽带作用,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对武汉的学习考察,更加印证了这种“得中独厚”的自信。代表团一行亲眼领略到了武汉的“底气”,为武汉蓄势待发的态势所震撼——

  武钢,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年产钢2000万吨,世界排名第16位。武钢是中国重要的板材生产基地,拥有从矿山采掘、炼焦、炼铁、炼钢、轧钢等一整套先进的钢铁生产工艺设备。

  中科院武汉分院,拥有院士8人,以及物理与数学所、病毒所、岩土力学所、水生生物所、武汉植物园、测量与地球物理所等8大研究机构,科研实力雄厚。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市重点实验室9个,与地方、企业共建研发机构16个。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我国最早的科技孵化器。这里是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区内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各类高等院校42所,56个国家级科研院所,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为龙头,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环保能源、机电一体化、高科技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

  两天来,李鸿忠、许宗衡率代表团一行,先后考察了武钢热轧厂、冷轧厂,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植物园,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内的长飞光纤、华中数控、华工激光等地,深感不虚此行,收获颇多。

  武汉科学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江岸区百步亭花园社区,占地2平方公里,住户8万多人。偌大的社区,竟能做到“十无”、“十没有”。“十无”:无违章搭盖、无开窗设点、无占道经营、无油烟扰民、无泥巴路、无“牛皮癣”、无居民摘花踩草、无烟头、无纸屑、无果皮;“十没有”:没有一户家中被盗、没有一辆自行车被偷、没有一起刑事案件、没有一起交通事故、没有一桩大的邻里纠纷、没有一个越级上访、没有一起黄赌毒、没有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没有一起火灾等。

  百步亭社区的经验与做法,引起深圳同志的浓厚兴趣。许多代表团成员听完介绍,纷纷向工作人员索要有关材料。大家认为,百步亭社区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魂、以文为美”的理念,创新“建设、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模式,探索“党的领导、政府服务、居民自治、市场运作”的社区运作机制以及4级自治管理网络,值得好好研究。“这些材料,要带回去认真学习。”

  青山区绿景苑小区,根据武汉的地理、气候特征,在建筑节能、设备节能、太阳能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等方面,采用了国家建设部推荐的8大技术体系、63项新技术:建筑保温技术,使得室内外温差有3到5度,每年可少开两个月空调;利用太阳能使每户每年节电860度,整个小区一年节电30万度;污水处理后的中水利用,每年可节约用水2.7万吨;垃圾分类处理、有机垃圾就地降解,使小区日减少外运垃圾约三分之一……

  “绿景苑小区的成功实践,让人大开眼界。这对于正在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深圳,很有借鉴意义。”参观过程中,许多代表团成员发出感叹:“深圳搞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扎扎实实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武汉,一座依水而生的城市。长江、汉江,在城市的中央汇聚,如同流动的血脉,丰富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未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和水有着不解的情缘。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江城武汉做足了“亲水”文章。

  全长7.07公里的汉口江滩,沿线分布着著名的历史建筑群,宛如一条亮丽的绿色锦卷镶嵌在长江武汉段北岸。可想不到的是,2002年前,这里是一片片杂屋滩涂,防汛险点不少。如今的汉口江滩,已被改造成为江城著名的景点和防洪屏障。3日晚,李鸿忠、许宗衡一行专程踏访汉口江滩,但见这里人潮涌动、人气非凡,柔和的灯光里,舒缓的音乐中,江风徐徐吹来,市民和游人享受着亲水的乐趣。

  深圳的同志还被告知:未来数年内,6.2公里的武昌江滩,1.4公里的汉阳江滩一期也将先后建成。届时,各具特色的三地江滩交相辉映,一幅幅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城市与长江相互交融、极具滨江特色的风景长卷,将尽显江城风情。

  百步亭、绿景苑、汉口江滩,展示的是武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串串亮点。代表团成员对此留下了深刻印象,感到这些好思路、好做法十分值得学习借鉴。

  深圳与湖北、与武汉,在人员往来、投资合作等各个领域,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科教实力雄厚的武汉,向深圳输送了大批各类人才,深圳成为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落户的重要目的地,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在深圳设立的研发平台、科技企业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深圳资本则源源不断北上开拓,找市场、找项目,成为在武汉投资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1500多家深圳企业投资武汉,投资达130多亿元。

  “深圳和武汉优势互补,有着良好的合作发展前景。”两地领导讲出了共同的心声,“深圳市党政代表团的这次考察,必将促进两地合作迈上新台阶,共同谱写深汉繁荣发展的新篇章,为我国东中西互动、区域协调发展不断作出新贡献。”

  深圳市党政代表团结束对贵州、重庆、武汉三地为期6天的学习考察,于4日下午回到深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