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解开“红包”背后的心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6日04:08 浙江日报

  在保黎医院的“红包”上交登记本上,记者发现朱育银一年就上交了4000多元“红包”,这些都是朱育银没有当面及时退回病人,后来通过其他方式退还的。

  朱医生告诉记者,病人送“红包”,其实存在很多微妙的心理,因此,医生退“红包”也要讲究技巧,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

  朱育银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慈溪的一个小伙子来找他治肺结核病,家里做木材生意的,收入不错。小伙子一住院就找了他四五次送钱,都被他谢绝了。做支气管镜检查的前一天,小伙又来了,打了招呼看样子肯定是不放心第二天的检查,就先让他把钱留下了。小伙子走的时候,表情放松了许多。

  小伙子前脚刚回病房,朱育银后脚就出门把钱交到了住院部的缴费窗口,作为该患者的预缴费用。几天后,小伙子准备出院时突然问朱育银:朱医生,真奇怪了,住院部好像少收了我500块钱。

  “我和他说,钱没少付,还要算上那个 ‘红包’呢!”小伙子这才知道,朱育银是为了让他放心养病,假装收下“红包”的,感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不过,只有当医生真正转变角色,才能更真切地体会送红包时的复杂心情。采访中,一位医生向记者说起了自己给别人送“红包”的经历。

  两年前,这位医生的父亲在某大医院住院开刀。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手术风险比较大,她动用各种关系找到了主任级医生亲自为父亲主刀手术。手术前一天,她还是不放心,到处打听“行情”,托熟人一一给主刀医生、麻醉师等人打了招呼才安了心。

  父亲的手术做得非常成功,而她却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挣扎。“后来我自己反省,以前碰到有病人家属送‘红包’,自己还怪他们何必多此一举,责怪他们不相信医生。现在,自己经历过才知道病人那种无助的感觉,送‘红包’是因为病人找不到心理的慰藉。”

  从那次以后,这位医生开始学会站在病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每天,她都要去病房转上两圈,和患者们聊聊病情以外的事,了解他们最担心什么、最需要什么。在她负责的科室病区里,她要求其他的医生、护士每天也必须到病房与病人像朋友一样沟通交流。

  “前一阵子,一位50多岁的刘大妈来住院,得的是慢性肝炎,我看她心理压力很大。住院的25天里,我就天天拉着她聊家常,说家里的儿女多孝顺,说治疗情况很正常。出院前,刘大妈悄悄地拉着我的手说:医生啊,我终于可以不用靠安眠药睡觉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