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旧墨旧心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6日05:19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不知道为什么,我对“旧墨”、“旧迹”、“旧物”之类的字眼,总有一种好感。它给我带来无限的遐想空间。睹物思人,那些陈年往事仿佛就在眼前一般。当初,方继孝的《旧墨记》就是这么吸引了我。

  这本新出的《旧墨二记》,系《旧墨记》续编。作者说,“二记”是受了王世襄先生《锦灰堆》和《锦灰二堆》的启发,但文章写法、装帧和前一本基本无异,入选人物依旧

是68位,也按出生年排序,其中最年长的是郭嵩焘,年龄最小的是吴宓和马公愚。

  盛世兴收藏,藏家日多。但藏家中能著述者寥寥无几。藏书家谢其章在《搜书记》中曾说:“我们多半不算无书之瞽者,但我们很可能是书的奴隶,因为我们攒的书一辈子也消化不了,怎样才能给藏书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呢?写书是一个好办法。”所以,他一直提倡“边藏边研究边著述”。

  作为国内收藏名人书札“排得上号”的方继孝,接连出版《字字珍藏》、《旧墨记》、《旧墨二记》等书,走的就是这条“正确大路”。

  “边藏边研究边著述”,层层递进,确实非常有意义。对藏家来说,能使藏品变静为动,通过研究著述可不断提高鉴赏水平,毕竟收藏不仅靠资金,而且需要学识。对普通读者来说,阅读这些藏品背后的故事,可开阔视野,增强人文素质。对学术研究者来说,藏家们的研究著述可为相关学科提供新的注解。

  《旧墨记》出版后,张元济嫡孙张人凤两次来函,对书中《张元济遭劫〈口占十绝〉》一文扎实的考证表示肯定,并拟将张元济致钟器的信编入《张元济全集》。马衡长孙马思猛读了书中《马衡〈附识〉谈易案》后,非常激动,致电作者欲睹马衡的《关于鉴别书画问题》和《附识》论文抽印本。这些论据似乎无关大局,但如果没有方继孝的著述,那么对张元济和马衡的研究可能就会长久地留下点空白。

  相比《旧墨记》介绍的严复、康有为、章太炎、蔡元培、梁启超等人的“墨迹与往事”,《旧墨二记》提到的人物就更鲜为人知。如黄绍箕,温州瑞安人,乃当今著名表演艺术家黄宗江、黄宗洛、黄宗英兄妹的先辈;虽曾助康有为上书请及时变法,参与发起上海强学会,任过京师大学堂总办,后悉心编著中国第一本《中国教育史》,但声名并非显赫。世事变迁,今日已无几人知黄君。书中录黄绍箕致梁鼎芬书札,其章草“行书畅达”,让人见识了他的书法功底,而且重温了他的非凡一生。

  再如近代醉心音韵学和拼音文字改革的劳乃宣,几乎只见于专业论著和地方文献。恐怕把他的书札扔在一些人面前,也不见得识货。

  还有柯劭忞、宋伯鲁、宋育仁诸人,普通人并不知晓,作品也不多见。因此,了解藏品背后的故事的确增长了读者的见识。从中,也可知道藏家的功夫了。

  方继孝今日致力于收藏近现代名人书札,是在这些旧物不被藏家重视的情况下开始的,他十多年前弃集邮而藏书札的“转身”想必也是一段令人心酸的经历。当然,这些微不足道的书札,是不比青花瓷器绚烂,也不比珠宝玉器耀眼,但正是这种微不足道构成了一个时代的细节,或争论,或友情,或应酬,这种趣味是我们在读正史中无法得到的。我还想,世界因网络技术的发达而趋同,可人心却因此越来越谨小。这些旧的东西显得珍贵了,不仅仅是因为可以追寻到一些细节,而且人们是在消逝的人文情怀中寻找某种慰藉。(方韶毅)《旧墨二记》方继孝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6月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