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快马加鞭勇向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6日06:19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编者按】

  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加速推进城镇化,培育区域发展新优势。”“要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沿江地区(包括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等)是安徽的一个重要城市群,该地区的发展对安徽经济的整体发展影响巨大。

  本文主要根据“十五”期间沿江地区国民经济资料,分析当前沿江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找出其优势以及不足之处,对其发展提出思考性建议。

  安徽沿江地区包括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6个城市,“十五”以来,该地区成为全省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但由于我省整体发展起点较低,沿江地区经济基础结构调整压力加大,总体发展水平亟待提高。

  现状

  发展水平明显快速。2005年,沿江六市GDP总额达到1821.9亿元,比同期全省平均增幅快1.4个百分点,GDP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31.8%%提高到33.9%%。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五”期间沿江地区大力发展加工业和制造业,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19.5:47.3:33.2调整为14.2:49.8:36。

  三大需求稳步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对外开放成果显著。“十五”期间,沿江地区加大投资力度,2005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833.95亿元,比同期全省平均增幅快30个百分点。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2005年沿江地区进出口总额达到37.86亿美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快93.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平稳增长,2005年沿江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07.07亿元,比2000年增长202.88亿元,增长66.7%%。

  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提高。“十五”期间,沿江地区整体经济在稳步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提高,财政收入、企业效益均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全区实现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54.4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02.28亿元,年均增长13.4%%,占全省的比重为49%%。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沿江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实惠,2005年该地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635元,高出同期全省平均水平11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36元,高出同期全省平均水平395元。

  虽然沿江地区“十五”期间发展迅速,但与长三角16城市相比差距甚大。同时,各市之间还存在发展水平差异大、程度不高的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显现、居民消费倾向低等问题。

  条件

  一是省委、省政府“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重大决策的作出,为沿江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是沿江地区具备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潜力。

  沿江六市在全国城市竞争力排序中居安徽前列。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资料显示,2002—2005年,安徽只有六个城市进入过全国100强,除省会合肥外,其余五市均在沿江地区。

  沿江地区劳动力资源充足,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大,土地资源丰富。2005年末沿江六市人口1622万人,占全省的25%%,但其从业人员却占全省的26.9%%,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全省的28.6%%,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为296人,比全省平均多22人。沿江六市行政区域总面积为4.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1.1%%。这些都为发达地区资金转移提供了基础。

  沿江地区现有经济基础为其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目前沿江地区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该地区的汽车及其配件、钢铁工业、有色金属、电子信息技术、石油化工以及纺织、粮食加工等领域在全省已处于领先地位;丰富的旅游资源;便利的铁路、公路以及水上运输条件,都为其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对策

  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联系,融入长三角经济带。沿江地区要主动承接长三角地区的资本转移。同时为长三角地区发展提供农产品、能源、材料、劳动力和配套产品等支撑,使沿江地区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流动和合理配置,带动并深化沿江地区产业参与泛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分工,形成与长三角地区联运发展的优势产业体系。

  以企业为核心,驱动新型工业化。目前沿江地区的工业化程度在安徽居于较前水平,2005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42.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5个百分点。沿江地区加强工业化,就要以自主品牌为核心,以自主创新为依托,做大做强现有的汽车及其配件、钢材、家用电器、服装、建材、烟草、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同时迅速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产业,开创“无中生有”的新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元器件、优质材料等产业,主动为长三角地区服务,拓展与东部发展产业链之间的合作。

  建立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沿江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落后,在这些不知名的县(市)提高工业化程度难度很大。为此,各县(市)要合理进行产业定位,在现有的产业中挑选一两种比较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借鉴做纺织的绍兴、做家电的顺德、做领带的嵊州、做五金的永康、做小商品的义乌的成功经验,重点扶持,把它做大,然后以此发展产业集群。也可以通过当地民营企业的发展,寻找新的产业,再以新的产业为基础发展发展产业集群。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通经济发展瓶颈。一是打通交通瓶颈。缩短沿江六市与省会合肥、长三角地区以及中部湖北、湖南等地的行程,提高沿江各市港口吞吐能力,改善部分地区尤其是池州交通落后的状况。二是打通要素瓶颈。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把有限的土地资源优先用于符合产业政策有较大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

  (题图:芜湖港朱家桥外贸码头在一举突破10月份集装箱中转量10000TEU大关、提前两个月完成年度集装箱中转任务后,又马不停蹄地加快港口集装箱生产。郑永星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