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国家大剧院面临的两难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6日08:14 浙江在线

  近日,国家大剧院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在视察国家大剧院工地时传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家大剧院管理体制的决定,他说,国家大剧院定位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企业经营。(11月5日《京华时报》)

  汪部长传达中央决定,意味着有关国家大剧院管理体制的种种争论尘埃落定。如何管理这个自筹建之初就饱受争议的“巨蛋”,似乎已经有了答案。不过,在“公益性事业单

位+企业经营”的定位背后,我们仍然能够清晰地感觉到政府决策者的游移和未来管理者无法躲避的难局。

  “公益性事业单位+企业经营”,这是决策者别无选择的选择。国家大剧院这个破壳而出的“巨蛋”实在太过昂贵了,4年多来的建设投入已经直逼30亿人民币,而建成之后每年的维护与管理成本预计达7000多万人民币。这笔巨额管理费用无论是由中央政府支付还是由北京市政府埋单,都是落在纳税人肩上的沉重负担。因此,政府决策者只能引入企业经营的办法,试图通过经营活动减轻财政支付方面的压力。

  企业经营,追求的是成本与收益的平衡。据有关人士计算,将建设与管理成本分摊到国家大剧院的每个座位上,平均每个座位的造价就高达80万——每位观众屁股底下的座位相当于一辆宝马。然而,国家大剧院并不能只对坐得起宝马的观众开放,兴建国家大剧院的初衷是服务于大众的文化需求,这一公益性目标是国家大剧院的灵魂。有关部门已经不止一次表示,国家大剧院未来只能走低票价、平民化的路线。

  于是,在巨额管理成本负担与公共性目标之间辗转反侧,国家大剧院最终被定位于“公益性事业单位+企业经营”。这种定位在世界各国已屡见不鲜,算是“与国际接轨”。但是,每当我们看到“公益性事业单位”和“企业经营”联袂出现,心里总会觉得隐约不安。因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企业经营”的定位,在现实中往往意味着公益性与企业性的相互冲突和反复撕扯,而企业性战胜公益性的前例似乎更多——看看医疗卫生与文化教育领域,想想公益部门企业化的种种弊病,我们可以找到足够多不安的理由。

  管理者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选择“公益性事业单位+企业经营”的定位并不难,但要促成公益性与企业性的兼容却是万分困难的。一方面,政府的财政支持必须是充足的,财政投入的使用必须是高效率的,纳税人的钱只能服务于公益性目标;另一方面,商业性的经营活动与非商业性的经营活动必须形成一种均衡,管理者既要善于通过商业性运作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也要为公众提供足够多的低价的演出服务。要实现上述这些美好的目标,必须建立起一系列设立合理、运转有效的管理体制机制,这远比“定位”困难得多。

  根据中央的决定,国家大剧院的后期建设和建成后的经营管理交北京市负责。促成公益性和企业兴的相互兼容,成为落在北京市政府肩上的一项重任,这显然是对北京市政府管理者智慧与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政府管理者如何通过体制机制的建设实现国家大剧院公益性和企业性的兼容,让普通公众轻松走进“巨蛋”享受艺术的魅力而不至受财税负担或高额票价的烦扰,还须接受检验。

作者: 羽翔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