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看清“知识”也有霸权的一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6日08:14 浙江在线

  今天,我们似乎处于一个“专家治国时代”,学者、专家的个人意见被突出到空前重要的位置,政府大量公共政策的制定,都形成了倾听专家声音的传统。但是,某些专家似乎在利用知识谋求市场优势,甚至话语霸权。

  吴芬清,一位昔日的访美学者,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就发表过专业论文《国有资产私有化》。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在自己专业领域里有所建树的人,最后却利用自己的优势建

起了一个技术含量极高的“经济犯罪系统工程”(11月5日《法制早报》)。

  在报道中,最令人惊叹的,正是吴芬清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优势,一步步运用于实际,将国有资产变成私人财产。知识在他手中,成为无与伦比的牟利工具。

  看到吴芬清的犯罪过程,我不能不想到一个名词———“知识霸权”。这个概念提出后,虽然引起过争议,却逐渐成为全社会某种程度上的共识———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文化产品的经济意义尤其突出;当社会的许多成员都依赖于某项产品,而市场上又没有足够的竞争者可以提供替代商品时,它的生产者就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支配社会的力量;知识本来是一项专业技能,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产品,基本为少数学者精英所掌控,因此具有形成垄断的可能,并且被掌握者所滥用。

  今天,我们似乎处于一个“专家治国时代”,学者、专家的个人意见被突出到空前重要的位置,政府大量公共政策的制定,都形成了倾听专家声音的传统。但是,某些专家似乎在利用知识谋求市场优势,甚至话语霸权。比如去年郎咸平与内地部分经济学家的论战,表面上看是关于国企改革路径的不同方向之争,实际上是有关国有资产流失的重大命题拷问。遗憾的是,我们最终发现,看似孤身作战的郎咸平用一个个随后的案例,证实了自己的判断基于事实基础,而某些经济学家的嘲弄、不屑与辩护,完全是建立在理论的空中楼阁上,乃至不排斥不足为外人道的利益成分纠葛其中。

  在关系国计民生的教育、房地产、医疗等领域,类似学者与民众的意见对立,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些学者对民众采取了高高在上的姿态,以“我拥有知识,我代表真理”的不容分说,任意指摘民众的“偏见、无知”。这就造成了这些专家与民众之间的话语鸿沟,也始终无法达成意见的相对统一,从而推动改革深入进行。

  不过,我以为目前存在对“专家”的误读。专家身份的界定,不能仅聚焦于他拥有博士学位、担任大学教授等“专业职称”上,更要看到,不少学者已经成为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或者四处“走穴”赚取丰厚收入,他们已经成为某个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其知识已经过滤成为利益信号,容易对公众舆论产生误导。

  民众由于知识结构、素养的内在限制,顶多根据自身的情感与亲身经历,对某些明显不符实际状况的专家意见提出质疑,却无法形成对等的专业交锋,这就需要部分依旧坚守科学精神的学者,运用理性判断和专业分析,以学者意见对抗“学者意见”,让整个社会经历一次次“何为真理”讨论的演练和启蒙。而政府作为社会不同利益表达的最终调节者,更应认识到:知识只是社会发展谱系的一个分支。要获得最佳的社会发展效益,仅仅有知识界的“内部牵制”是不够的。对包括国企改革、医改或教改在内的任何一次重大变革,不能偏信一小部分所谓专家,更应充分吸纳各个群体的意见反映,建立完善的分权治理模式、外部监管模式,防止改革沦为少数管理者的盛宴。

作者: 毕舸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