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知识分子的清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6日08:40 长沙晚报

  读史书,读来读去,感觉知识分子的清高是很害人的,害了自己不算还把自己一家人,甚至几族人都害了。知识分子若不清高,那又不像个知识分子;过于清高了又有点迂腐,所以清高也得有一个度,过了那个度就让人讨厌了。度是最难把握的,不光是一般的知识分子难以把握,就是大知识分子也难掌握这个度。《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年轻时游历了汉朝的很多地方,收集了大量的史料,通今博古。父亲司马谈死后,他继任了太史令,汉武帝不能不器重他!但他却为李陵事件,激怒了汉武帝,以致遭到了宫刑。按说像司马迁这种并没在

家里读死书,而是边读书边行走的大知识分子,不应该不会察言观色,也不应该在朝廷上触怒皇帝,但他的正直和清高却在危难时刻膨胀了,以为皇帝不会对他司马迁怎么样,结果就遭到了腐刑。如果司马迁是退朝后,找机会向汉武帝说,汉武帝也许不会动怒,因为古代的皇帝并不是完全不把大臣的话当回事。但司马迁在为李陵将军辩护时,没有找对说话的时机,因而激怒了汉武帝。

  这只是司马迁自己的事,司马迁并没把灾难带给族人。明朝初年,有一个忠心耿耿于建文帝极富盛名的大臣叫方孝儒,当了明成祖朱棣的俘虏,明成祖惜他有才,想笼络和安抚他,希望能为他所用。但方孝儒是根硬骨头,硬是不答应。明成祖召见他,方孝儒一身孝服地走进宫门,并嚎啕大哭。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封的燕王,建文帝是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朱元璋把帝位传给了孙子,明成祖把帝位从侄儿手中夺了过来。方孝儒是建文帝的重臣,方孝儒为表示自己对建文帝的忠诚,一身孝服地步入皇宫,一进门就大哭不止。好不容易待方孝儒哭完,明成祖客客气气地请他起草诏书,方孝儒先是不肯,后提起笔写了四个字“燕贼篡位”,便弃下笔,再也不肯动笔了。明成祖大怒,以灭九族威胁方孝儒。谁知方孝儒傲然道:“便是灭十族又能把我怎么样?”明成祖在历史上并非昏君,但按今天的话说,方孝儒不识相,把一心要善待他的明成祖惹得怒不可遏,当即下令杀了他的家人和族人,还下令把追随他的学生也杀了,将学生加起来就算十族了,一共杀了872人。

  一句话,杀了872人。我看到这里,想了很多。这就是古代的知识分子?这样的知识分子不光只是给自己带来灾难,给家人引来杀身之祸,还把自己的众多弟子也带入了坟墓,这样的知识分子是不是太看重名节且太不在乎他人的生命了?名节这东西是很重要,古代的知识分子确实视名节如生命,像孔子的弟子子路,在逃跑的途中与敌人肉搏时,帽子掉了,子路觉得一个大丈夫的帽子掉了成何体统?就不顾对方的利剑,弯下腰去捡帽子戴帽子,结果被对方一剑刺死了。然而子路祸及的只是他个人,这不过只是知识分子的一种迂腐表现罢了。放在今天,知识分子也好普通人也好,莫说帽子掉了,裤子垮了也会跑的。命要紧啊,今天的知识分子看问题比古代的知识分子多几个角度,不会为拣一顶破帽子而命丧黄泉。方孝儒在明朝初年是很大的知识分子,地位极高,很受世人尊重,有很多“粉丝”,就跟孔子有很多弟子样。但他为了名节这东西,把全家人和全族人及他的弟子的性命都捎上了,这就让我感到迷茫,甚至想那种名节是否有必要遵循?代价是不是太大了?这种为“名节”而不顾一切的做法是神圣和伟大的呢还是太自私自利了呢?古代有很多知识分子为了“名节”都把自己的家人搭上了,三族、五族、六族的被诛灭,都是“名节”这东西害的。

  也许有人认为这就是古代知识分子的骨气,古代的知识分子是视死如归的,这我丝毫不怀疑。但我也有点小困惑,那就是古代知识分子的脑袋里是不是只装着他们自己?未必他们就不想一下家人的安危?放在今天,我来想这个问题,我觉得凡是关系到他人的性命一事就是大事,就得慎重,哪怕牺牲自己的名节也应该做出让步,因为你的“名节”与许多无辜的生命牵扯到一起了你就得替别人作想!像方孝儒那样,为了自身的名节,让几百人跟着他殉葬,这是不是太看重名节和太自私自利了?

作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