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如何拯救中国式味蕾的“执迷不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6日09:23 浙江在线

  进入秋冬季节,广东出现了果子狸重返餐桌的迹象。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野生动物病毒传染的危险性很高,大家不能放松警惕。(11月4日《新京报》)

  面对跌入某种惰性循环怪圈的历史,诗人杜牧曾喟然长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诗人的警言早已成为经典。可是很遗憾,不论是在曲径通幽的政治生活领域,还是在其他最琐碎的社会生活领域,惰态翻版故事总

在连续不断地上演,即便在一个由食欲和味蕾挑动的琐碎生活领域,亦不例外。仔细算来,奢侈化、感官化、炫耀性食风,应自商纣王的酒池肉林始,但限于客观社会环境和条件所囿,此食风长期只能在统治阶层、特权阶层和豪富一族中辗转。颇有趣的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消费环境的跃进拓展,食“道”的能量潜力仿佛被空前激活和释放。美食雅品成为时尚,胡吃海喝不再是特定阶层、群体的标志性行为,一个财富暴发户或一个官场得意者或一个情场失意者,都很容易在餐桌上找到追新逐潮的借口(另外,不要小觑了世俗消费文化的驱动力),更何况,还有年年坚挺的数千亿公款食资垫底,中国式的奢侈化食风景又焉能不别具特色?为了保持日新月异的食名片号召力,为了挽住食“欢场”旧人,吸引和迎纳新人加入,食家又怎能不挖空心思丰富“富贵菜谱”,并想方设法进行直线或曲线广告吆喝?

  庸俗的文化、饕餮的欲望、虎视眈眈的利益诉求,足以吞没一切。将果子狸置于这一现实视角下,它更多只是一个可怜的客体符号而已。与“猴脑”、“胎盘宴”等相比,它曾经在SARS肆虐时期所扮演的可疑病毒“中间宿主”身份,能衍生某种“神秘”而特殊的食道刺激欲,这既是消费的惰性、世俗经验的惰性,更是人性的惰性和庸常文化的惰性所必然催生的怪胎。

  仅仅将“救赎”的希望寄托在食文明的风气引领上,显然是脆弱和肤浅的,不认真反思我们社会生活中元价值、元规则的偏执、失重、畸态因素,不祛除流俗文化、世俗生活秩序中的种种劣根性,饕餮味蕾的丛林化表演仍难根绝。抹一抹油嘴,他们还会将这种无止境的欲求快感,加诸一切可能的领域。


作者: 萧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