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期待群众“动嘴”干部“跑腿”成常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6日18:00 光明网
高福生

  以前,领补助钱粮,对贵州省贵阳市永乐乡罗吏村特困残疾户刘正会来说,可是件累活,村里要证明、盖章,乡里要签字,临了花20元车钱去领袋才价值50多元的大米。如今,刘正会不必再犯愁了,只要跟村里“为民服务代理员”说一声,每月中旬民政部门补助钱粮会及时送到家门口。在贵阳市乌当区,这样的“代理员”现在有140人左右,一年财政只需支出40多万元的补助,而给群众节约的办事成本起码在1000万元以上。(2006-10-31《人民日报》第10版)

  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的顺利进行,乡镇政府的职能随着发生了变化,乡镇干部也从“催粮派款收钱”中解脱出来。但美中不足的是基层官员为百姓服务出现了“短腿”、“断层”的问题。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到政府部门去办理行政审批事宜,或审领某种证件等,由于对对办事程序、政策条文缺乏了解,对所需资料不甚熟悉,常常要往返好几趟才能办成,手续繁琐,耗时费事,让人心烦生怨。加之个别干部为民服务观念不强,使“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成了一种“社会病”。

  那么,有没有办法来化解“干部动动嘴,群众跑断腿”这一难题?贵阳市乌当区推行的“为民服务代理制”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灵丹妙药”。群众办事由过去的“民”对“官”变成了“官”对“官”,大大减少了机关工作中的推诿扯皮等不良现象。据悉,自今年5月试点以来,乌当区11个乡镇2个办事处共受理群众申办代理事项12451件,办结12336件,办结率达99.08%。老百姓对这种“办事只找一个人,只进一个门,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程式化”服务,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由是观之,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多次跑”为“一次跑”,变“拖拉办”为“及时办”,变“任意办”为“规范办”,既解决了群众有事不会办、办不了和运作慢、费用高等问题,又彰显了党员干部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既为农村基层干部转变作风提供了一个平台,推动了乡镇管理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又拆掉了干群间的“篱笆墙”,架起了一座“连心桥”;既畅通了经济发展的“绿色通道”,又构筑了一道坚实的社会稳定“防火墙”。

  “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情。”党员干部改进作风,最重要的就是要心系群众,甘当人民的公仆,对“衣食父母”深怀感情并倾力回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实质上就是把政府所应担当的角色和应该发挥的职能作用,用制度给还原了过来。这不仅仅是施政体制、机制和模式上的一种创新,也是促进政府提速,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要义。

  当然,全程代理的内容也应随着群众需求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可以从现今的证件办理、户口转移等一般性生活事务向农业生产服务方面的良种求购、农产品销售、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等方面拓展。期待贵阳市乌当区推行的“为民服务代理制”在运作过程中日臻完善,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在全国推而广之。当群众“动嘴”干部“跑腿”成了常态,那么“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为官理念也就真正落到了实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