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非峰会之后话合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8日06:48 大洋网-广州日报

  国际视点

  初晓波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中非之所以能携起手来,除了彼此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之外,更重要的是中非都遭受过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和压迫,拥有相同或相近的民族独立、解放的艰难历程,而且都属于“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维护和平稳定、加速发展的任务。

  吸引世界目光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结束了。会议签署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年至2009年)》两个重要文件,既是中非友好合作关系历史与现状的总结,同时也是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行动指南;会议提出“友谊、和平、合作、发展”的主题在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中非关系、甚至是南南合作的基调。借中非北京峰会成功举办的契机,我们有必要放开视野,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推动中非合作。

  首先,中非合作要加强信任,坚守“言必信,行必果”。从五十多年前的万隆会议开始,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就高度重视中非合作,强调要踏踏实实为非洲人民办实事,绝对不能开空头支票。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在很多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医疗、教育、住房等领域提供了力所能及、甚至超出自己能力的慷慨援助;2000年10月中国在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上免除非洲国家高达100亿美元债务的承诺同样得到切实履行。在此次峰会上胡锦涛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提出对非洲扩大援助的八条具体主张,得到了非洲各国的广泛欢迎。“无信不立”,个人如此,国家亦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不能也不会辜负非洲人民对中国“一诺千金”的宝贵信任。同时,我们也相信与会非洲各国将同样信守峰会宣言承诺,给予中国在国家统一等问题上一如既往的支持,不为流言所动,不见利忘义。

  其次,中非合作要汲取历史教训,切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非之所以能携起手来,除了彼此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之外,更重要的是中非都遭受过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和压迫,拥有相同或相近的民族独立、解放的艰难历程,而且现在都属于“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维护和平稳定、加速发展的任务。

  中非都曾有过被欺辱的历史,刚刚抬起头来的我们怎么能把同样命运强加在自己兄弟的身上?我们好不容易从某些大国势力范围瓜分中独立出来,怎么能反过来谋求自己的势力范围?我们不满别人对中国的发展的说三道四,为什么要去对非洲各国事务指手画脚?面对个别国家对中非关系别有用心的歪曲,特别是渲染所谓的“新殖民主义论”,我们不能希望仅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就可以解释清楚,而要用中非之间友好合作和全面发展的实际成果来给以痛击。因此,中非关系发展,包括中国对非洲提供的援助,不能附加政治条件,不能借机干涉被援助国内政。中非合作公开透明,没有见不得人的利益交换,不针对其他国家,不排斥、也不影响其他国家同非洲的合作。

  第三,中非合作需要平等互惠的精神,贯彻“礼尚往来”。我们当年是被包括非洲在内的朋友们“用轿子抬进联合国”的,他们给了中国以宝贵的信任与帮助;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中国,也对非洲各国权利的维护、国际地位的提升和社会发展的推动竭尽所能。今后,中国应该在非洲各国共同关心的非洲地区合作、地区冲突危机管理机制构建等方面发挥更积极主动的作用。

  中国对非洲的经济援助是真心实意的,因为非洲国家,特别是那些最不发达国家的确需要援助。我们希望非洲朋友看到中国高速发展一面的同时,也看到中国目前面临的如城乡差异、贫富不均、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都是非洲人民在选择自己发展道路上的可借之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中国应该清楚地明白,对非洲的援助不是单方面的施舍,而是要帮助非洲尽快摆脱冲突、贫困走向自立、自强。在积极扩大对非投资、降低非洲商品进口关税的同时,我们要着眼于非洲自身发展能力的提高,把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非洲各国也应该放眼长远,在能源、机械制造、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不断提高中非互利互惠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最后,中非关系发展要秉承“天下大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半个世纪以来的经验早已证明保持并不断发展中非关系的重大意义,但是我们有必要从更宏观的角度来重新定位。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非合作已经超过了简单的贸易发展和人员交流,而上升到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和谐世界的层面上来。我们确信,没有第三世界包括中国和非洲各国的全面发展,就不能真正维护世界的多样性,不能制约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就不可能建立起一个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同时,中非合作的全面深化,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更细致的努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