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天门“财政空编”的非常路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8日07:16 长江商报

  “吃空饷”者离岗最长12年工资多被单位挪作他用

  本报记者刘飞超文/图

  核心提示

  在个人和单位利益的双重驱动下,“吃空饷”问题一直被各地隐瞒不报、悬而未解。去年7月,我省确定在13个县(市、区)开展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试点工作,除涉密机构以外所有纳入编制管理的部门和单位及其人员,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布,实行编制政务公开,这项工作被誉为“阳光编制”。

  作为试点城市之一的天门市,截至今年10月共清查出915名“吃空饷”的“在编不在岗”人员,其中由全额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566名,重点清查的无故不上班的246人中,教育系统高达203人。目前,天门市通过财政扣发的形式,回收被侵占的104万余元。

  这些,只是湖北省推行“阳光编制”工作的开始。

  2005年11月,当天门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对外宣布开通时,王元(化名)尝试着在网上举报:自己所在单位有几个同事“吃空饷”多年。这些举报,掀起了天门市清查“吃空饷”人员的风暴。

  王元是天门市某政府部门公务员,在他看来,那些“吃空饷”的人员,对其他人是不公平的,严重影响了其他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凭什么他们不但在外面挣外快,还可以照常拿财政工资?这影响大家的积极性。”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王元说。

  天门市开通了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半个月点击率超过8000次。截至今年10月,共接到举报7件,举报34人,最终处理12人。“群众在此次清查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使问题的严重性得以暴露”,天门市政府一位官员说。

  今年10月24日,全省编制政务公开工作会议上,天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慢公布,该市清查出“吃空饷”公职人员915人。会场一片哗然。

  日前,本报记者深入天门,试图破解庞大的“吃空饷”人群的形成路径。

  十年离岗,十年空饷

  1994年,在天门某乡村小学教书的李刚,离开学校去了南方。今年3月,他接到学校多次电话、信件催促。直到此时,他才知道自己的编制一直还被保留着。离岗十余年,财政工资照发十余年,只是没有最终落到他的手中。

  李刚回来了,回到了他曾经任教的那所乡村小学。当他回来时,发现学校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已换了一拨又一拨,老师中也多了很多年轻的、不为他所熟知的面孔。

  1994年,在天门某乡村小学教书的李刚,因为不满自己当时每月几百元的工资,离开学校去了南方。

  由于李刚业务水平不错,很快,他就在南方一私立学校找到工作。十多年来,他越干越顺。而从他走后,学校并没有就他的情况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而是将他的编制继续保留。所以,十多年来,属于他个人的财政工资相关部门照常发放到他所在的学校,尽管最终没有发放到李刚手中。

  今年3月,天门市大力清查在编不在岗的公职人员,李刚被列入“吃空饷”的名单,学校多次电话和信件催促。直到此时,李刚才知道,自己的编制一直还被保留着。

  接到通知后,李刚迅速回到家乡。一直以来,李刚都比较在乎这个编制,“毕竟在农村,吃公粮依然是令人羡慕的。特别对我们当老师的来说,现在要取得一个正式的财政编制太难了。”

  十多年过去了,教师的工资待遇改善了不少。回与不回,李刚思量了很久。一直以来,李刚都清楚南方不是他久呆的地方。“像秋天空中飘飞的黄叶。”他不是个喜欢漂泊的人,所以他决定回来。

  李刚只是天门众多在编不在岗人员的突出代表。在天门,教育系统是“吃空饷”的重灾区。

  教育部门成“吃空饷”重灾区

  在天门市重点清查的无故不上班的246人中,教育系统高达203人。在目前被辞退的57人中,教师也占到了52人。该市一所初中中,全校在校老师仅有几十人,而此次清查出来的以各种理由在编不在岗人员就多达13人。徐慢说:“我们知道肯定会存在问题,但是,没有想到问题会有如此严重。”

  2005年8月,作为全省13个试点城市之一,天门在当年的11月即开通了编制政务公开网,全市所有在编人员的信息均可在网上查到。

  消息经当地媒体公布后,立即引起强烈反响。“最初的那段时间,我们编办的几个工作人员成天都在忙于从网上收集信息,给投诉人回复。”天门市编办主任刘遂义说。

  从群众反映上来的情况分析,教育系统存在的问题最多。因此,天门市将教育系统作为清查重点。

  刘遂义介绍,清查出的915人中,由全额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有566名,而其中,以教师为主的教育系统人员占了近一半。在天门市重点清查的无故不上班的246人中,教育系统高达203人。在目前被辞退的57人中,教师也占到了52人。

  在天门市的一份材料上,记者看到,该市一所初中,全校在校老师仅有几十人,而此次清查出来的以各种理由在编不在岗人员就多达13人。

  “教育系统存在较为严重的在编不在岗问题,天门应该不是特例。”长期从事编制工作的刘遂义认为,教育系统“吃空饷”的问题相对严重应该是全省的普遍现象。

  当然,天门有其特殊原因。刘遂义说,之前教育领域在编制方面的管理的确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所以才导致在编不在岗人员泛滥。他同时也表示,天门市的教师之所以热衷于“出走”,更多的原因还是教师待遇低。另一方面,天门市的教育在国内还算比较有名气,教师到任何地方基本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刘说,以天门当地为例,公办中学教师一月只能拿1000多元钱,而天门的私立中学教师每月却能拿3000元左右。“在同城的差距就如此明显,南方和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的吸引力也就可想而知了。”此次清查中, 天门市有40多名教师因不愿返岗而被开除公职。

  徐慢表示,此前,天门在编制方面也进行过相关的清查工作,只是抓得不太严,也没有像这次这样系统。“我们知道肯定会存在问题,但是,没有想到问题会有如此严重。”

  被庇护的“在编不在岗”

  在编不在岗人员的工资,多未最终落到当事人手中,而被所在单位挪用。虽然,“吃空饷”现象一直存在,但都被心照不宣地隐瞒着。本报记者采访了天门市多位官员,他们都毫不回避“空饷”资金被一些单位挪用的事实。

  就天门市统计的情况来看,“吃空饷”种类繁多,有经单位私自批准外出学习的、长期请病假没人去追究的、改革待岗后编制还未取消的,更多的就是长期无故不在岗。

  在天门市已公布的“吃空饷”人员中,时间最长的离岗长达12年,但财政工资十多年来照常发放。记者从天门市教育局了解到,这笔高达55000余元的工资并没有最终落入该人手中,而全部被所在单位扣留作为他用。

  这个人、这个单位,并不是个案。

  “不能否认,我们之前的确没有将这项工作当作一个主要问题来抓,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天门市编办主任刘遂义表示,更重要的还是因为问题一直没有暴露出来。因为与所在单位的利益密切相关,很多单位对“吃空饷”的人采取了庇护和隐瞒的措施。“若不是这次彻底清查此事,这个问题很难自然暴露。”

  在这样的环境下,要彻底查处存在一定困难。刘遂义说,在清查中,由于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所以最初存在瞒报现象。后来,天门市政府采取了强制手段。要求所在单位一定要如实上报吃空饷人员实际情况,如发现瞒报,单位一把手将受到严厉处分。

  经过初步清查,天门采取在单位公示、在当地媒体上公示的手法,希望以此得到全社会监督。此招一出,通过各种渠道前来反映问题的人不断,直到最后,数字上升为915人。

  记者通过知情人士获悉,天门市教育系统在编不在岗教师的财政工资绝大多数都被所在的单位以各种理由挪作他用。各个学校挪用资金的总额达到93万余元。

  在记者接触的天门市多位官员中,他们都毫不回避“空饷”资金被一些单位挪用的事实。“既然问题已经暴露,最重要的是想办法解决。”

  天门市教育局统计称,绝大多数学校的挪用理由都是用于请代课老师,该项经费占用88万余元。天门市相关人士分析,教育挪用在编不在岗人员的经费绝对不可能这么多都用于聘请临时代课老师。据了解,目前天门市在编老师的月平均工资在1000元左右,而聘请一个代课老师所需的费用只需300元左右。其中的经费还有很大的空间。

  天门市一官员说,目前天门市的学校特别是农村的学校的确存在办公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实际问题,很多经费应该用于此,或者给老师发放福利了。

  徐慢表示,目前,天门市已回收104万余元,包括教育部门所挪用的93万余元。这些资金,是通过财政扣发的形式收回的。“如果不采用这种强制手段,已被用掉的资金很难再收回来。”

  “阳光编制”需要持续效应

  此次的彻底清查,让915个“吃空饷”者暴露,但是,有些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单位在编不在岗的问题可能再度反弹。要想彻底避免在编不在岗现象的再度发生,需要更长效的机制来保证。

  公布915人“吃空饷”后,天门市政府相信,以后不会再有这么严重的在编不在岗的现象发生了。目前,天门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继续对外公开,每天都保持着极高的点击率,但反映问题的人逐步减少。

  “此次清查是算很彻底的了。”天门市编办主任刘遂义乐观地说。目前,通过编制政务网可以查到任何在编人员的信息,这样能长期保持渠道畅通。但是,有些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单位在编不在岗的问题可能再度反弹。

  天门市为了巩固此次清查的成果,决定在一段时间之后,对重点的清查单位再杀一个“回马枪”,查看已经返岗的人员是不是又成了在编不在岗人员,并制定了严格的处罚机制,如果再次发生这样的事情,将毫不留情地辞退当事人,且所在单位主管领导也要受到严格处分。

  作为“吃空饷”的重灾区,天门市教育局制定了教师“月报制度”。每月28日,各学校必须就学校教师在岗情况进行如实上报。虽然有人对此做法持怀疑态度,但徐慢表示,这只是一种强制性的做法,更重要的是表现政府对该项工作的重视,政府还会定期对各学校进行抽查,“一旦发现瞒报现象,绝不姑息。”

  针对教育系统暴露出来的问题,天门市政府官员表示,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教师待遇,让他们能在现在的岗位安心工作,不然还会有老师舍弃编制“出走”。

  目前,天门市还面临一个特殊的问题,该市还存在大量的因年龄偏大而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副主任科员,按照长期以来形成的惯例,这些副主任科员长期没有固定的工作,所以,此次之后,还要给这类人安排适当的工作,让他们也能按时在岗上班。“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惯例被打破,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磨合。”徐慢说。

  □链接

  什么是“阳光编制”

  除涉密机构以外所有纳入编制管理的部门和单位及其人员,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布,实行编制政务公开,这项工作被誉为“阳光编制”。

  据湖北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组长张兆本介绍,行政单位公开的内容涉及机构名称、行政编制数、部门领导职数等30余项信息;事业单位公开的内容包括单位名称、主管部门、经费形式、批准编制数、实有人数等信息30余项。公开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务、所占编制类别、在编状况等。

  湖北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www.hbcz.gov.cn)接受群众咨询、建议和举报投诉。

  “阳光编制”大事记

  去年3月3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周坚卫在全省机构编制工作会议上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要求尽快建立机构编制数据库,实行编制实名制和“阳光编制”,定编定岗到人,对社会公开查询,将财政供养人员情况置于广大干部职工的监督之下。

  去年7月:我省确定在13个县(市、区)开展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试点工作。

  今年2月23日:全省机构编制工作会议确定,今年湖北省机构编制工作的重点就是要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将全省机关事业单位职能、编制和实有人员等信息在互联网上公开,实行“阳光编制”。

  今年3月:我省全面启动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将纳入编制管理的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有关情况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开,全省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其每个工作人员的编制情况都可通过互联网查询。

  今年4月28日:省直单位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工作会议在武昌召开,“阳光编制”工作正式启动。省直机构编制政务信息公开的范围是省直所有纳入编制管理的单位,公开的主要内容包括各单位的行政、事业、老干、工勤编制和其他各项编制核定总额以及分类情况、实有人员状况等。

  今年6月底:全省开通多级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站。

  今年9月初:武汉市编制实名制工作全部结束,全市5525个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19万干部职工信息实现网上公开,在网上可以查到武汉市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内设机构和人员信息等方面的内容。点击进入武汉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http://www.hbcz.gov.cn/420101/),输入自己想查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名称,可查到该单位的行政人员、事业人员、工勤人员编制和其他各项编制的现状,输入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名字,可查到此人所属单位,进入单位的时间、渠道,所占编制类别,编制卡(证)号等情况。武汉市还开通了监督举报电话027-82827509,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今年9月18日:省人事厅编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我省宜昌、潜江、荆门、天门、随州、武汉、神农架、黄冈、黄石、孝感等市、林区应公开的机构上网率达到100%。

  今年10月24日:湖北省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新闻通气会宣布,我省从省到市、县、乡已有6400多个行政机关和26400多个事业单位的104万多人的编制信息在互联网上公开,此举全国首创。

  今年内:全省、市、县的行政机关和乡镇,将全面实行编制管理实名制,严格在核定的编制限额内定编定岗到人,明确区分在编人员和超编人员,杜绝混编混岗现象,同时上网向社会公布。根据计划,除涉密机构以外,所有纳入编制管理单位的编制信息年内要全部在网上公开。

  “阳光编制”仍存问题

  11月2日,湖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发出通知,指出对部分市、州、县(市、区)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情况的抽查表明,“阳光编制”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不能盲目乐观。

  较为突出的问题有:一是编制政务网上公开的质量不高。如信息空白较多、表内数据前后不对应、填写不规范、对群众咨询投诉的问题答复不及时、用语不够谦和等;二是未按要求落实编制实名制。主要表现在在职人员情况表内“在编状态”未明确区分在编人员和超编人员的单位还比较多;三是少数地方工作抓得不够扎实、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够强。如网上公开的错漏、空白点多。

  通知指出,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是省委、省政府今年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是推行“阳光编制”,强化社会监督的重要举措,不是一时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并列入了今年省委、省政府着力抓好的若干重要工作责任分工方案。抽查发现的问题,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严重影响了编制政务公开工作质量和效果,要求各地集中力量、加强整改、确保质量。

  □对话

  查出915人是因为我们进行得彻底

  ——访天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慢

  10月28日,星期六,在参加完一个重要的会议之后,徐慢在他的办公室就天门市清查“吃空饷”人员的情况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长江商报》:此次天门市对外公布有915人“吃空饷”,作为政府主管官员,您是否感到了压力?

  徐慢:天门作为全省试点城市,需要作出表率,既然要查就要查彻底。既然是试点,更多应考虑给以后的推广提供好的经验。至于数量问题,我们没有过多考虑。

  《长江商报》 :915人,是不是意味着天门“吃空饷”的人的确比其他地方多?

  徐慢:能说明一定的问题。但这么多年,在编不在岗的问题一直没有进行彻底清查,“吃空饷”问题在湖北各地普遍存在,这应该是省政府决定推行“阳光编制”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查出915人,在我看来,更多是因为我们进行得彻底。

  《长江商报》 :“在编不在岗”有什么危害?

  徐慢:从大的方面来说,增加了财政支出,使有限的财政资金不能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从小的方面来说,影响了正常上班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很多人就会想,都是一样的拿财政工资,为什么有人就能到外面挣外快呢?

  《长江商报》:通过网络公开有什么好处?

  徐慢:一方面网络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便于信息及时更新。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来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建议和举报,便于主管部门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及时查处。

  《长江商报》:为什么教育系统存在的问题最多?

  徐慢:管理上的问题不能回避。但天门的确有其特殊性,学校教师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师待遇较低,天门市的教育在全国也有一定名气,老师出去后基本都能找到很好的工作。所以,收入方面的实际问题使不少老师都想到外面去。

  《长江商报》 :在此之前,天门市没有进行过类似清查?

  徐慢:平常对编制的管理工作在开展,但没有这次彻底,也没有作为一个主要工作来抓,也没有想到问题的严重性。

  《长江商报》 :为什么问题如此严重?因为它隐藏得深?

  徐慢:就我们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可能最主要的还是利益问题。很多单位并没有将在编不在岗人员的工资如实发放到相关人员手中,而是自己挪作他用。这样的利益关系使这个问题一直被隐藏。

  《长江商报》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徐慢:应该是资金收缴的问题。有很大部分钱已被单位挪用,必须要想其他办法收回。还有部分人员的确是因为生病而导致在编不在岗,他们的家庭经济存在困难,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