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场与石漠化的战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8日08:32 贵州都市报

  

一场与石漠化的战争

  查耳岩村村长蔡毅伦在查看即将治理的石漠化地带

  核心提示:曾有专家认为,因严重石漠化失去生存条件,我省境内有45万人口需要移民搬迁。

  残酷的石漠化现状,一度成为我省部分地区发展道路上难以逾越的屏障。

  据统计,我省被石漠化的土地面积达35920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0.39%,而且土地石漠化正以每年几百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对石漠化生态危机高度关注,围绕生态建省的目标,全省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生态建设运动”。

  从石头里抠粮食

  10月23日,黔西南州,贞丰县。

  一堆堆乱石地窜出土壤,面目狰狞。

  紫褐色岩石向记者诠释着“石漠化”这个冷漠干硬的名词。

  一亩农田里石头就占了一半还多,在石头与石头的缝隙间,土层薄而贫瘠,庄稼苗稀疏瘦弱。

  这个全县国土石漠化面积达30%的国家级贫困县,历年来几经突围,终于在当地人称“拉屎不生蛆”的喀斯特山区铺就一片又一片绿阴。

  据资料显示,该县境内的顶坛村银洞湾,95%以上的面积都是石漠化严重的荒山石坡,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曾被许多中外专家认定为“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

  由于地少贫瘠,村民们只能在石头缝里种点玉米。上世纪90年代,全村人均吃粮不到100公斤,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全村95%的人家要靠政府的救济艰难度日。

  “由于贫穷,银洞湾的汉子四十多岁都还娶不上媳妇。”该村前村支书罗泽亮给记者说起了当时流传的一首民谣:“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姑娘往外跑,媳妇娶不着。”

  在上世纪70、80年代,由于极度贫困,部分村民选择外迁,有的举家走上打工路。

  最终,17户人家举家离去。

  “实在无法生存下去了。”该村村民胡民中、罗胜国回忆他们当时离去的境况:胡民中家有5口人,全年劳动收入不到500斤粮食。而有着4口人的罗国胜家,由于地少,生活比胡民中更为艰难。每年节衣缩食,全家老少都饿得面黄肌瘦。

  为了生存,罗国胜举家迁往广西,在一片荒无人因的大山深处替人看护山林,以此换得林间少许空地种点玉米、高粱、小麦为生。胡民中,在亲友的帮助下,携妻带子南下广州,踏上了辗转流离的打工生活。他先后在广州、浙江、福建打过工。

  罗泽亮回忆说,那时,尽管全村人拼命努力,可都无法在石头上种出庄稼。每年春节前几天,该村所属的盘江镇政府面前,总有排着长队的村民前来要救济粮过年。队伍中的村民个个衣衫破烂,面黄肌瘦。

  此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贫穷的银洞湾人也在不断思考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才能摆脱眼前的困境,将口中粮食“从石头中抠出来”。

  石头,石丘,石山连成的山脉。

  前往贞丰的路上,这种奇山异石的景致随处可见。

  如何在石旮旯里面求生存,摆脱贫困,成为贞丰县历届领导最为关注的问题。

  向石漠化宣战

  在省有关部门的倡导下,各路专家也曾纷纷对此进行研究并提出大量可行性调研报考。

  这其中,最具有重大意义的是水利部和中科院联合对贵州石漠化进行的一次专题调研。调研结束后,由长江水利委员会科学院的水土保持专家张平仓教授执笔写下了《贵州石漠化治理专题调研报告》。

  这是一次让业界瞩目的高规格调研,调研组的领队为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阵容空前强大,19名专家组成员均为当前中国顶尖级的水利专家。

  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在2004年11月初也颁布了152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西南石山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它被下发到包括我省在内的西南8省、自治区、市。

  这份看似普通的文件让贞丰水利局一工程师喜出望外,“这对我省石漠化的治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表明国家对石漠化的治理已经从关注和重视落到了实际操作的层面。”

  此前,许多专家均对我省石漠化的治理进行了大量研究。而2003年9月,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在考察完我省土地石漠化现象后,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专题报告中指出:贵州突出的生态灾害是石漠化,应当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重视石漠化问题。

  而更多来自业界人士的声音认为,贵州石漠化不仅危及贵州本土,而且对“两江”流域(长江、珠江流域)也有深远的影响。长江、珠江流域面积分别占贵州省国土总面积的65.7%和34.3%,同时,我省也是南方重点集体林区之一。我省的水土保持形势如何,或者说石漠化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两大流域的长远生态安全。

  我和总理握了手

  如何在改善生态环境的条件下,使当地农民摆脱贫困,除了学界广泛关注外,也成为各级政府反复思考的问题。

  在贞丰县,经省内外专家的广泛研究,其境内繁茂生长的耐旱植被花椒树进入了专家们的眼帘:花椒是香料的重要原料,投资少,见效快,而且三五斤花椒就抵得上百斤玉米的收入。

  经反复试验,试种,一种饱含该地传统特色和科学经验的种植技术诞生了。在北盘江镇政府的带动下,银洞湾、查耳岩、凤凰等6个村民组开始大面积的种植。

  银洞湾村前支书罗泽亮就是第一批大面积种植花椒的人,他种植花椒的收入去年已达5万多元。该村村民张昭元1997年才开始种植花椒,去年也卖了4万多元。

  花椒彻底改变了农民的生存难题,而另一方面,也改善了生态环境。

  罗泽亮告诉记者,如今,尽管山坡上的乱石依然存在,但放眼望去,在石缝间生长的花椒树绿油油的,长势喜人。村民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北盘江镇查耳岩村村长蔡毅伦永远无法忘记1999年11月3日这个特殊的日子。

  那天,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前往该村视察,“总理握住我的手,我还亲自向总理汇报了工作。”

  回忆7年前一幕,蔡毅伦一脸兴奋。当天清晨,他像往常一样拿着农具准备上山打里他栽种的7000株花椒树。走到半路,他突然看到半山腰的盘山公路上来了长长的车队,而且车队径直向他家门口驶去。

  “我以为是过路客人要喝水。”蔡毅伦于是折回家中。在距离家门口500米处,镇长微笑着向他走来说:“首长要你亲自汇报工作……”

  向总理汇报工作没有他预想的那样紧张。总理温和的笑容和亲切的话语让他很快放松下来。

  蔡毅伦记得,他向总理汇报的是,这个村自1993年开始大面积种植花椒以来的所有人和事。村民们在石头旮旯里种花椒,致了富。而且,当初外迁的17户农民都回到了家乡……

  听了蔡毅伦的汇报,总理竖着大拇指说:“石头旮旯里求生存,了不起!”

  作者:陈刚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