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李银河何必给社会学乱下定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8日15:28 云网

  作者:曾念长

  近日,社会学家李银河在其新浪博客上发表《关于换妻》一文,声称换妻是公民合法权利,结果引来网民声讨。其后,李银河又在博客上发表《科学对于人的事情几乎无话可说》一文,借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话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社会学很难成为一门科学,“与其说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是科学,不如说它是文学或者哲学”。

  数年前,李银河在她的一篇专栏文章说到,(大意)在性学研究过程中,她经常碰到这样一个来自学术和生活的双重困扰,即时常有人从伦理的角度对她提出面对面的质疑,作为社会学家,她试图回答生活中的真相,而作为一个无法起身离去的社会个体,她无法违背伦理的强大逻辑。

  “揭示真相”,代表了一位社会学者的基本价值取向,它蕴含了科学的精神种子。如果社会学失去了这粒种子,也就失去了长成参天大树的可能。100多年前,先人种下了这粒种子,将社会学种在实证哲学的土壤之上,以区别于经院哲学和其他文化学科,许多社会学家为这棵树苗浇注了心血,并且反复求证这样一个理念:社会学致力于像自然科学一样,它应该提供一种或多种面向人类社会自身的科学认知方法。每一位试图在社会学上有所作为的社会学家,他的目标就是创造出一种靠近科学的方法。回溯社会学发展历史,这一目标同样适用于过去每一位被反复提起的社会学家。从古典时期的迪尔凯姆、韦伯、齐美尔到现代的帕森斯、布迪厄、福柯,他们都为社会学提供了卓越的研究方法或范式。他们的最大贡献既不是对时代的道德奉承,也不是解决了时代的重大社会问题,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将社会学向科学的目标推进了一步。

  诚然,这样的理念在我们的国度必然受到来自传统的挑战。《关于换妻》一文所引发的声浪,就是最近的一个例子。李银河的观点触犯众怒,被定性为“伪社会科学”。当科学挑战了主流的社会价值,它就会受到大众乃至最高权威的绞杀,这是科学在其发展史上最不幸的境遇。科学是一种奔向正确认知的理想和努力,但并不意味着科学研究随时随地都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同理,李银河的观点也许缺乏长远的思量,却并不意味着她在从事一项“伪社会科学”。但强大的批评声浪似乎让李银河对社会学的真实面目产生了幻觉:或许是一时的赌气,她以“社会学本来就不是科学”来回击“伪社会科学”的质疑。笔者主观地认为,《关于换妻》和《科学对于人的事情几乎无话可说》是两个带有因果关系的思想片段。

  事实上,不单社会学如此,自然科学在中国同样有不被信任的命运。这无关乎科学本身,而关乎中国人对科学的态度。我们的骨子里,隐藏着“先做人、再做事”的生存智慧和深层传统,因此,我们的文化基因里埋藏着难以信任科学的根本原因。

  李银河的先夫王小波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醒目的特异存在,这是因为,王小波的文学理想背离了中国的文学传统,并且嘲讽了人们对文学的世俗理解。而在过去几年,一些激进的文学人士常常用“庸俗社会学”来挖苦另外一些文学人士。这些被挖苦的对象,恰恰是王小波要嘲讽的对象。如此一来,作为他的妻子,李银河估计会站出来辩解道:那些歪门邪道算不得社会学!在中国,似乎每个人都是无师自通的社会学家,这其实是对社会学的最大曲解。即使是知识精英阶层,也缺乏对这门科学的起码尊重———目前中国有上百家科研院所设置了研究社会学的学术机构,而充斥于其中的研究者,多数来自其他研究领域。当李银河公开宣称社会学其实就是文学或哲学的时候,实际上进一步抹杀了学科训练产生的“社会学家”与传统文人出身的“庸俗社会学家”之间的区别。

  李银河说道:“我们既然不能把人关进实验室,我们既然不能把人的行为从周围的各种联系中孤立出来,我们也就不能对人及其行为做出科学的解释。”西方的社会科学家早就被迫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没有被吓倒,而是做了不懈的努力。科学及其方法一直都是走在从无到有并不断完善的路上。从孔德的“实证哲学”到迪尔凯姆的“社会事实”和韦伯的“价值中立”,再到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像力”,以科学为志业的社会学不是在不断地得到修正和完善吗?

  责任编辑:一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